隨著政治背景的改變和新的社會思潮的形成,在上個世紀90年代,英國當代藝術迎來了“爆發”時期。我們可以把達明安·赫斯特1988年在倫敦策劃的具有巨大影響力的群體展“冰凍”看作這一個時期的開端,而將2000年5月倫敦的第一個現當代藝術博物館———泰特美術館的開放視為當代藝術在公眾藝術機構領域的一個成功。
在2006年歲末于廣東美術館舉辦的“余震·英國當代藝術展覽1990—2006”,就匯集了這個重要時代中的最卓越和最富有代表性的12位藝術家,其中就包括標志性藝術家達明安·赫斯特。達明安·赫斯特此次的參展作品共有兩個,分別是1992年的《對逃亡的后天無能》和2006年的《女孩,喜歡男孩,喜歡男孩,喜歡女孩,就像女孩,喜歡男孩》。策展人將前者是放置在1號展廳最中央的位置,而后者則在1號展廳入門對面的墻上。《對逃亡的后天無能》并不是達明安·赫斯特剛剛震撼藝術界時的作品風格,他的《母子分離》直接使用肉體作為作品材料———將動物劈成若干個截面,然后用漂亮的盒子安裝起來。
或者是《一千年》中,用腐爛的肉來培養蒼蠅和蛆。《對逃亡的后天無能》使用的元素卻大不相同:一間密封的黑色鐵架玻璃房,中間剛好能放下一張辦公桌和辦公椅,桌子上面有一個放滿了煙蒂的大號玻璃煙灰缸,旁邊是一盒香煙以及一次性打火機,打火機的一側,緊緊的靠著一只拿出來的香煙。這個作品中并沒有以人類為主角,但是卻暗喻著人的缺席。觀看者面對的是一個人造環境,簡單干凈的富有現代設計感的玻璃窗看上去也像是一個水族館或者是動物園。
赫斯特通過玻璃窗里面的香煙想要展示的是逃離的概念,但是因為這個玻璃窗是密封的,所以在這里面的人是不可能逃離的。一把轉椅和一張桌子,這種典型的辦公用品元素,被用來當作人類存在過的標志。作品《女孩,喜歡男孩,喜歡男孩,喜歡女孩,就像女孩,喜歡男孩》,奇怪的名字來自于1995年的英國流行樂隊“模糊樂隊”的一首歌《男孩和女孩》,赫斯特用家用亮光漆將兩個圓形“畫布”分別涂成粉紅和天藍,上面布滿了各種刀片:手術刀片、剃須刀片、美工刀片。
刀片的周圍布滿了漂亮的彩蝶,好似還在或粉紅或蔚藍的天空中嬉戲,和尖銳突出的刀片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赫斯特對作品的解釋是為了提醒觀眾生命的短暫。1號廳里還有一位引人注目的藝術家:馬克·奎安,他在1991年以作品《自我》受到注目。他抽取了幾品脫自己的血液,冷凍后做成自己的頭部模型,放置在制冷箱里保存和展出。
馬克·奎安主要通過雕塑作品來塑造人形,用材廣泛。此次帶來2004年的作品《天真科學》表現的是自己的小兒子,初看上去是一個由大理石組成的雕塑,其實奎安用的是自己小兒子出生后不久對牛奶過敏而選用的一種牛奶替代品,添加上蠟做成的,那個小兒子赤身裸體、孤立無援地躺在冰冷展覽館的地上,一種脆弱感油然而生。
整個“余震·英國當代藝術展覽1990———2006”的海報上,有一個女子舉著一個牌子,牌子上是一群倫敦警察的合影。其實這個就是2號廳中吉莉安·韋英的視頻作品《六十分鐘的沉默》的截圖。韋英作品展示的對日常生活中那些交互更迭著的悲喜經歷的多元理解。她主要運用紀錄性的攝影、電影和電視技術來創作作品。
在這個《六十分鐘的沉默》中,她說服了26個倫敦警察為她擺好一個姿勢并且保持1個小時。初看上去,不過是一張普通的合影,但是其中人們的微妙變化,以及前后狀態的差別,甚至是警察這身特殊的制服,都讓這個作品充滿了趣味。吉莉安·韋英除了折磨警察,還會在路上麻煩行人。1992年,在創作《能說你你真實想法的標語,而不是讓你言不由衷的標語》的時候,她隨機地挑選過往的行人,問他們是否愿意在紙上寫下他們的想法并且舉起這張紙讓她拍下來。此外一個饒有趣味的作品來自于3號展廳馬克·渥林格1994年的視頻作品《皇家愛斯科賽馬會》RoyalAscot。
展廳中央的四個航空箱上橫向擺放著四臺電視機,里面重復播放著一年一度的皇家愛斯科賽馬會上,英國皇家成員乘坐馬車展示禮儀的鏡頭,觀看著呆上一會,就會發出會心的微笑:這四段分別采自不同時間的鏡頭,有著強烈的一致,無論是馬車進行的路線、女王和王子揮手的動作、保持的笑容,甚至是鏡頭的切換都趨于一致。4號廳中霍然擺放著一張床,枕頭上面是一個美國國旗,下面繡著“待在這兒”的字樣———這是翠西·艾敏1995年的《根本的事實》———這可以理解為一種政治的批判,它使得觀眾不得不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美國人在哪里“待在這兒”?
這也許是對美國文化試圖全球移植的一種質疑。翠西·艾敏作品并不全部都是這樣形式強烈但是晦澀難懂,她的主題常常是一些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愛情、性、死亡。同樣在1995年,她創作了一個這樣的作品:一個帳篷,里面繡著所有和她分享過一張床的人的名字。
取名叫做《所有和我睡過的人》除了上面提到的5位藝術家,還有杰克·查普曼和迪諾斯·查普曼兄弟、加里·休姆、道格拉斯·弋登山姆·泰勒—伍德、莫娜·哈透姆、莎拉·盧卡斯,這12位藝術家帶來的作品,構成了英國上個世紀90年代的當代藝術、甚至社會文化的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