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記者對面的老男人長相酷似大狗,愁眉苦臉,一臉大胡子,然而極為超脫冷靜。采訪完畢,記者和攝影師坐在餐廳里用餐,攝影師以他專業的眼光說,拍攝對象的手上布滿了青筋和斑點,這雙手的主人早已不年輕了。他老了,然而好像活在時間之外。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勞倫斯·維納,他的身體看上去像一把徹底冷卻了的火焰,凝固了一段喧囂燦爛的時間——上世紀60-70年代當代藝術風起云涌的美國。這個被稱作觀念藝術大師的老男人,于2007年11月5日至2008年3月在位于北京798藝術區的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展出他的現場創作作品“以邀光”。
![鹿雕塑-公園景區不銹鋼仿銅抽象藝術鹿雕塑 鹿雕塑-公園景區不銹鋼仿銅抽象藝術鹿雕塑](/uploads/22041510/100426_27965.jpg)
這是UCCA為慶祝在中國開張的重頭戲之一。“以邀光”呈現在UCCA中央甬道底端的墻面上。幾個簡單的中文詞組:“一遍”、“兩遍”、“三遍”、“游移”和“以邀光”以及相對應的英文單詞Once、Twice、Thrice、MovedAbout、ToAllowTheLight,配上極為簡單的圖形,構成了這幅作品。作為一名從上世紀60年代晚期開始在作品中大量使用語言符號,并將其作為藝術創作中的重要工具和媒介的藝術家,勞倫斯·維納的這幅新作是典型“維納”式的——最普通的字體組成的單詞,一些有關聯卻難以捉摸的圖形,有時伴有詩一般的短句。
![惠安石雕體育運動員雕塑人物雕刻 城市雕塑小品廣場抽象藝術雕像_ 惠安石雕體育運動員雕塑人物雕刻 城市雕塑小品廣場抽象藝術雕像_](/uploads/22041510/100410_35639.jpg)
從70年代開始,在世界各地的美術館,維納習慣于以簡單而令人難以理解的墻上裝置作品開始他的個展,其中包括本月10日剛剛結束的美國惠特尼美術館勞倫斯·維納大型回顧展。以語言符號為創作主體的作品也成為他最重要的標志之一。《紐約時報》藝術版對這次個展的評論是:“回顧展喚醒了人們的思想,猶如宗教凈化儀式,撫慰了人們,又喚醒了他們。任何對當代藝術感興趣的人都應該去看一看這位觀念藝術大師的展覽。
![燈籠雕塑-別墅景觀 石燈籠藝術設計幾何造型石雕工藝品擺件 燈籠雕塑-別墅景觀 石燈籠藝術設計幾何造型石雕工藝品擺件](/uploads/22041511/110644_16701.jpg)
”這個自稱反嬉皮士的嬉皮士,腦后留著長發,頜下蓄著大胡子,表情沉靜到蕭瑟,間或露出少許害羞。舉止小而緩慢,語氣低沉,聽者需要仔細捕捉,但表述的內容卻非常清晰。他笑起來的時候,會讓人感覺到天真和溫暖。維納在60年代早期曾像惠特曼和凱魯亞克那般漫游過北美大地,之后來到當時反戰運動和性解放運動的重鎮加州。
![燈籠雕塑-園林景觀 石燈籠藝術仿古幾何石雕工藝品擺件 燈籠雕塑-園林景觀 石燈籠藝術仿古幾何石雕工藝品擺件](/uploads/22041511/110250_38138.jpg)
在那里,他發現所有人都在迷失。他不喜歡嬉皮士,因為他們“不喜歡工作”。他很快返回故鄉紐約,沉浸于工作之中。60年代晚期,當反戰運動、性解放和年輕人的迷惘席卷美國時,維納已在藝術界揚名立萬。評論者說,通過把語言和符號變成創作的基礎,即利用文字作為創作理念的主要載體,他向傳統觀念中藝術創作的本質對象提出了質疑。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勞倫斯·維納敢于挑戰人們對藝術本質的認知及藝術品與觀者之間的關系。他甚至認為,觀者只需閱讀藝術品的文字表述,便足以經驗該作品。
![兒童雕塑-廣場街道不銹鋼鏡面抽象藝術兒童雕塑 兒童雕塑-廣場街道不銹鋼鏡面抽象藝術兒童雕塑](/uploads/22041511/110251_22076.jpg)
他很少自己動手把文字制作到墻上,認為只要讓工匠按指示把文字畫上墻就足夠了。與那些六七十年代成名的藝術家一樣,他善于探究新的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對于他的同道,比如安迪·沃霍,維納很坦率:“對我來說,安迪·沃霍是個老藝術家。我認識他,尊重他,我喜歡他的作品,但是他算不上什么榜樣。”B=外灘畫報L=勞倫斯·維納B:能否給《外灘畫報》的讀者介紹一下出現在UCCA墻上的“以邀光”的理念?L:創作這件作品的主要目的,是想重新估量在自身與物質之間,人們如何找到他們存活于世的方式。
B:創作這件作品一共花了多長時間?L:從聚集想法,到語言翻譯,最后將作品畫到墻上,整個作品花了兩到三個月。B:你在60年代初曾漫游過整個北美。你當時是采取哪種方式旅行的?是坐火車還是坐“灰狗巴士”?L:我搭便車。我去了加州和舊金山,那里所有人都在迷失。
我在那里做了一些作品,很快便返回紐約。我出生在紐約布朗克斯,在那里工作至今。除了荷蘭,紐約是我主要的工作地點。B:一個相關的問題,請問你喜歡公路電影嗎?L:再也不喜歡了。年輕的時候,我曾認為公路電影很浪漫。B:你喜歡垮掉派作家的作品嗎?L:我喜歡凱魯亞克。B:那段期間你在干什么?
L:我開始使用語言來創作作品。我那時開始相信,語言能夠將物質呈現出來,它能夠,而非應該。B:你既勤奮又幸運,在60年代末就開始得到藝術界的承認。從那時開始到現在,你覺得你的藝術創作生涯和關注對象經歷過大的變化嗎?L:我的確很幸運。
我關注的事情始終只有一件,即人與物之間的關系。B:你會不會擔心觀眾看不懂自己的作品?有沒有人跟你說過你的作品難以理解?L:我從不擔心這類事情。人們難以改變他們的邏輯模式。B:你還是一位著作等身的作家。可以簡單地介紹一下你的寫作嗎?
L:我不寫書,我“制造”書。我用文字、圖形和短句“造”書,這是我創作的一種形式。B:人們對你那些全部由文字組成的墻上裝置作品的反應是什么?L:他們讀它。僅此而已。B:你認為這些作品是繪畫、素描還是雕塑?L:雕塑。也就是說,是文字和相關原料構成的雕塑作品。
B:你創作的這些作品翻譯成其他語言后的效果好,還是在你的母語英語中被人們最好地理解?L:每一件藝術作品都應該被設計成可譯的,以便能從一種文化傳播到另一種文化。B:你偏好在畫廊或美術館中,還是在公眾場合展出作品?L:我沒有偏好。從首爾到越南,從明尼阿波利斯到洛杉磯,你可以在大約在100個公共地點看到我的作品。B:你還是一位卓有成效的導演。
你最喜歡哪些導演和哪些電影?L:我喜歡看電視。B:你能告訴我何為觀念藝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