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度,工藝美術行業的廠家相繼縮小規模乃至關門大吉,手藝人也作鳥獸散。然而,時來運轉,當圈外人還在為傳統工藝美術的沒落而擔憂時,身懷絕技的手藝人現在又悄悄地吃香了。趙丕成沒有靈感不雕玉玉雕是這一兩年來最走俏的手藝活了。在人們收藏熱情的哄抬下,玉雕名家身價驟漲。
過去在工藝美術品商店里,大師的作品和普通玉匠的作品一樣,都不署名,賣一樣的價。而現在,大師雕一件玉器要價動輒數萬元,十多萬元、數十萬元也不少見,甚至有喊價百萬元的。上海工藝美術學校副教授趙丕成,對上海玉雕業的興衰體會深切。1976年,玉雕專業畢業的趙丕成以優秀成績留校當了老師。開始一個班有25個學生學玉雕,后來變成七八個,到上世紀80年代初,趙丕成已經沒有學生可教了。
這倒讓他有時間埋頭研究中國玉雕藝術史,研習中國書畫,錘煉自己的玉雕技藝。欣賞趙丕成玉雕的創作,會感受到當代玉雕難得的書卷氣和靈秀之氣。他的絕招有二:一是善于巧妙設計有瑕疵的玉料,雕琢成人見人愛的寶貝;二是線條具有美感和力度,能表現作者的情感。采訪時,他帶來一件還沒有完成的玉鳳佩,線條流暢,造型優美,手感柔和。一個和他并不相識的壽山石商恰好走進來看見,愛不釋手,一個勁地問:“10萬元賣不賣?
”趙丕成的老同學、牙雕大師鐘亞民說,你們沒早見到這塊料,沒雕的時候渾身是毛病。“玉雕是藝術,創作者需要自由。”趙丕成對玉雕業的興盛既欣慰又擔心。他認為,中國玉雕要從藝術的高度要求自己,玉雕藝人不要過于追逐商業潮流。他沒有靈感不會輕易動手雕玉,他喜歡為真正喜歡和理解他作品的人創作。“我總覺得,首先是要對得起這塊玉,價格是其次的。
”如今,趙丕成正在為學校重新籌建玉雕班而忙碌。這意味著他花在玉雕創作上的時間將更加有限,但他覺得教學生有意義。郁小平的手藝屬于“雕蟲小技”———橄欖核雕。但經他雕琢的小小橄欖核,最高曾賣到6萬元一個。這位雕刻奇才從事橄欖核雕僅4年光景,作品已在第七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上奪得金獎。郁小平15歲就進了玉雕技校,后來在上海玉雕廠雕刻象牙。《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全面禁止涉及象牙的國際貿易后,郁小平沒有活干了。
他離開工廠,轉行做竹雕和玉雕謀生。直到2003年,他在一次博覽會上看到了橄欖核雕,一見鐘情:橄欖核雕可以在手中把玩,而且越玩越潤澤可愛!當時市面上的核雕大多雕刻水準不高,“我為啥不把牙雕和玉雕的技藝用在橄欖核雕上呢?
”這個雕刻高手沒想到開始時會碰壁,總是雕著雕著就弄斷了。他鋸開橄欖核,弄清楚內部結構。根據橄欖核的造型、材質和結構,郁小平發揮自己設計和雕刻技藝的優勢,創作出一個個構思奇妙、畫面生動的作品。他的每一個核雕都是一個民間故事,譬如“三英戰呂布”“鷸蚌相爭”“鐘馗畫像”等;同時,每一個核雕是一幅畫:布局設計借鑒國畫章法,疏密對比,人物呼應,線條具有動感,整體性強。
雕刻手法上,他不拘一格地混合使用高浮雕、淺浮雕和鏤雕。他還為核雕作品設計制作了富有個性的座子和架子,與核雕呼應。這使得橄欖核雕不僅可以隨身攜帶把玩,還可以擺設觀賞。劉紅寶的名字讓人聯想到紅寶石。這位擁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頭銜的首飾大師,是在中國人被限制佩戴首飾的年代成長起來的。他工作后,有一回被安排看管珠寶備料倉庫,平生第一次看到那些閃閃發光的“石子”,被它們的美麗驚呆了。
1985年,他被派往愛爾蘭克爾凱尼設計學院深造。他不僅愛上了首飾設計,還迷上了寶石制作,喜歡親手切割、打磨寶石,親手制作出一件件精巧的首飾、擺件。中國內地首飾市場非常大,劉紅寶卻有很大的緊迫感:許多上海人看不上上海設計制作的首飾,跑到香港去買;
外國品牌的首飾大舉占領市場。他決定自己要走這樣的路———“看上去很現代,骨子里很中國”。劉紅寶說,要善于和寶石交流,要讀懂寶石,要能通過巧妙的設計和精湛的工藝,把寶石的美最大程度展現出來。獲得全國寶玉石博覽會玉龍獎一等獎的“五鯉呈珍”,項鏈、耳環和戒指,被設計為5條鯉魚造型。為了表現閃亮的魚鱗,他用黃金制成鏤空并可活動的魚身,將200顆0.1克拉左右的圓鉆鑲嵌在鏤空處。隨著魚身起伏搖擺,“鱗片”閃爍出華美的光芒。他設計的首飾,有時兼具擺設功能。
如“金屑紫幄”,看上去是一個案頭擺件:直徑約15厘米的翡翠盤中,點綴著用天然紫晶、珍珠、黃金和鉆石制作的葡萄、葉子和蝴蝶。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盤中的葡萄、葉子和蝴蝶都可以取出,分別是胸針、耳環和掛墜。近年來,劉紅寶醉心于以佛教“七寶”的概念創作金玉制品,以七種寶石寓意祝福。第一件作品“鄭和七寶船”就獲得了成功,被作為國禮贈予英國女王丈夫菲利普親王。
最近他創作了“南海觀音七寶圣像”,以琉璃為身,鑲嵌鉆石、紅寶石、藍寶石、綠松石、珍珠、瑪瑙等,被普陀山總方丈戒忍贊為“二千多年來我國佛造像史上第一尊七寶觀音”。看阮劍非這個人,你不會把他和紅木家具制作聯系起來。一身看不見明顯商標的世界名牌服飾,經常變換款式的近視眼鏡;157的智商讓他從小博聞強記,可以和你談藝術、哲學、文學、經濟學、管理學、物理學、生物學…
除了外語。在他那張雕刻著精致纏枝蓮紋的紫檀大案上,有最新款的蘋果電腦,還有他那游刃有余地操縱鼠標設計各色家具圖樣的手。阮劍非說,走進制作紅木古典家具的行當是“玩兒”。因為看不慣市面上那些粗制濫造的紅木家具,他的好勝心不由得激發,“我倒不相信現代人做不過古人!”他把目標設定為設計制作明式和清初韻味的古典家具,材料主要是紫檀、黃花梨和酸枝木等珍貴木材。
從沒和紅木家具打過交道的他,遍覽各種相關典籍。他驕傲地說:“我相信很多做紅木家具的人沒有看過這些書,或者看了沒有看懂。”他認為,現代人擁有先進設備和技術,至少應該在制作技術上超過古人。為了讓家具結構精確,卯榫拼接嚴密,他用金屬精密加工的技術來制作紅木家具,即使長期放置在空調環境中,也極少變形。
最讓文物專家和藝術家們贊嘆的是,阮劍非制作的家具在造型和韻味上把握得非常到位,融合了皇家家具的大氣和文人家具的優雅。阮劍非自己畫得一手好畫,所以對造型的細微差別非常敏感。他認為,現代西方抽象藝術對線條的美感發掘有很大貢獻,很多地方與被推崇的明式家具線條是相通的。現代人設計制作古典家具,不能只盯著中國過去的家底,不妨放眼世界,借鑒現代藝術的智慧成果。本來做給自己“玩玩”的家具,卻讓朋友們著了迷。
他們首先成為“阮氏家具”的“粉絲”。他們推動著阮劍非一步步地從讀書人變成了小木匠。他的訂單都已經排到了明年。“我不想規模化地制作我的家具。我想讓每一件家具都成為藝術品。”黃棟華的鴻運齋在上海工藝美術行業大名鼎鼎。前些年,工藝美術行業跌到谷底,鴻運齋卻異軍突起。更令人稱奇的是,當時由于炒作過度加上粗制濫造,宜興紫砂壺的價格一落千丈,但黃棟華卻以紫砂壺為主打產品,屢屢在收藏界引起轟動。黃棟華發現,缺乏文化內涵是宜興紫砂壺的致命傷之一。
他著力策劃增加紫砂壺的文化附加值,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合作,設計制作出一批又一批故宮概念紫砂壺。其中既有仿制皇家御用品的,如太極壺;也有利用皇家概念以及皇家文物綜合設計的,如大龍寶璽壺。黃棟華限量制作,精心包裝,大多在市場上取得成功。前些年推出的壺,現在已經成為一些藏家高價求索的對象,身價翻了好幾倍。黃棟華不是手藝人,但他常常用自己的眼光和創意,發掘瀕臨失傳的傳統工藝絕技,把身懷絕技的手藝人成功推向市場。
鴻運齋在承擔修復故宮倦勤齋時,涉及到乾隆刺繡、竹絲鑲嵌、紅木家具上的玉雕鑲嵌等手藝絕活。黃棟華四處尋訪民間藝人,終于找到了碩果僅存的能做竹絲鑲嵌和玉雕鑲嵌的兩位老藝人,還發掘恢復了乾隆刺繡的技法。他努力光大這些本已“奄奄一息”的傳統手藝活,如用玉雕鑲嵌技術設計出十二生肖太師椅,將竹絲鑲嵌技術用于紅木家具設計制作,還推出了竹絲鑲嵌的紫砂壺。要繼承發揚傳統工藝美術,不僅要會前人的絕活,還得有新的絕活。
最近,黃棟華歷經3年終于試制成功粉彩紅地軋道鏤雕雙層開光花鳥壺,獲得多位專家的高度評價。此壺有三絕:一、通體艷紅如紅辣椒。用辣椒紅釉軋道的官窯瓷從未有過;二、雙層結構。壺身正反兩面都鏤空一大塊,外側邊框鑲金,內側壺身上是兩幅清新雅致的花鳥畫。
雙層壺身與壺嘴的銜接很難處理,弄不好接口處就會漏水;三、壺蓋、壺身上布滿細碎的孔洞,鏤雕之繁復,令人目眩。噴釉之后,工藝師要雕刻上千筆,才能做出這樣的效果。6位專家在鑒定書上寫道:“這個花鳥壺的制壺技術已超越歷史的記載,而釉彩藝術達到了清乾隆官窯水平,所以從技術和藝術特點看,此壺在中國制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