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8”,這個北京市的藝術“后花園”,中外聞名的創意產業園區,近來又一次成為輿論焦點。前不久,法籍華人畫家郝光給北京市有關領導寫了一封信。在信中,郝光列舉了“798”藝術區的物業管理公司哄抬房價、巧立名目非法收費、管理混亂、腐敗施工、破壞園區內的工業文物等“罪狀”,呼吁北京市領導關注。隨后,一些藝術家也紛紛表示了對“798”現狀的不滿,而社會輿論的介入,將原本平靜的“798”又一次推到公眾面前。
如何平衡藝術與商業的矛盾?藝術家與物業公司各有說法“798”藝術區位于北京的大山子,是原國營798廠等電子工業的老廠區所在地。工廠搬走后,一批藝術家和文化機構開始進駐,成規模地租用和改造空置廠房,逐漸發展成為畫廊、藝術中心、藝術家工作室等集聚的文化街區,“798”也由此成為北京的“文化名片”。任哲兩年前畢業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和許多熱愛藝術的人一樣,畢業后他就來到了“798”,想在這里實現藝術夢想。
剛開始,他租了一間自己中意的廠房,但幾個月后由于負擔不起租金,他又搬到了另一間相對較小的廠房。但高漲的房租不斷考驗著任哲的藝術夢想,現在他只能租住在“798”南門外的一間相對偏僻的廠房?!拔疫€是不愿離開‘798’”,任哲對所處困境頗為無奈,“我只希望能有一個安靜的地方,能夠投入地創作。
”任哲是許多藝術家境遇的縮影。不過,他是幸運的,至少還能堅守自己的夢想,更多的藝術家選擇了離開。郝光說:“‘798’的租金在幾年間漲了十幾倍,這對于那些并無穩定收入的藝術家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負擔?!睋榻B,“798”現在有170多家畫廊,其中國際知名的畫廊10余家。對于畫廊來說,巨大的先期投資一般都要經過兩三年的固定運營才能收回,而且地點的穩定性非常關鍵。
但作為“798”的擁有者和管理者,七星集團新近推出的“合同與業主一年一簽”的租賃制度,使得許多畫廊對在此扎根的計劃搖擺不定。耐人尋味的是,七星集團及其下屬的物業公司也叫苦連連。對園區內改造工程腐敗施工的說法,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內部人士予以否認,“所有資金都是政府那邊的,市區兩級的審計都在這兒呢”。至于繳費方面,收費有專門的供應單位收取,物業的作用只是代收代繳。
物業公司認為,藝術家和藝術機構對他們有誤解,物業為藝術家們服務的努力沒有得到理解。如何培育良好的藝術生態?創意園區健康發展需三方合力雙方似乎對目前的狀態都不滿意,問題到底出在哪里?有專家認為,藝術區是近些年才在中國萌生的新事物。藝術區的內涵是什么,藝術區究竟該怎樣發展,實際上許多人并不清楚,甚至包括藝術區的使用者和管理者在內。郝光認為,作為盈利機構,七星集團要獲得利潤無可厚非。
但要認識到,“798”今天的輝煌很大程度要歸功于藝術家,但藝術家對園區的下一步發展,卻沒有實質的話語權,只能被動接受“服務”。這種狀態,肯定不利于藝術區的發展壯大。如何才能找到一個更有利于“798”的發展模式?
一個良好的藝術生態應該是什么樣的?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李象群認為,物業和藝術機構不僅僅是簡單的租賃關系,也可以采取類似“股份合作”的形式,大家一起承辦藝術活動,利益分成,共同推動“798”的完善和發展。前不久,“‘798’藝術資本論壇”召開。與會專家普遍認為,對于藝術區的發展,需要政府的干預和扶持,更需要具備專業素質和深諳藝術市場發展規律的管理和服務機構。
藝術區不同于普通的商業圈,首先要有完善的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其次要有健全和寬松的創新氛圍。早些時候,“798”藝術區建設管理辦公室主任陳勇利也曾表示,政府護航,企業配合,藝術家親身實驗,三足鼎立,三方合力,才能更有利于創意產業園區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