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瀛近影臺灣收藏家蔡禮瀛最近在接受臺灣《典藏》雜志的記者采訪時,談到他對中國雕塑市場的看法。他認為在近100年來的雕塑市場中,收藏方向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人的影響。但從大陸的拍賣會上或國際市場上可以看到,已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參與到收藏中來。我認為,在未來,西方人不能主導東方的收藏方向,其主導權將由亞洲人自己來掌握。歐美包括日本的收藏家由于部分偏重雕塑,因此在系統收藏時會受到西方的影響,而個人收藏則因個人的傾向和認知不同而被局限在某個部分。現在,歐美收藏家對單體造像很感興趣,但當未來中國人主導之后,就有可能發生變化,如今在市場上被冷落的藏品有可能變得走俏。
在中國的歷代雕塑中,商代雕塑受器物本身的影響發展而來,此時有很多禮器、祭器,在技術上也比較成熟,造型上也有很大的想象空間,工藝雕塑技術上較之一般器物的困難度仍高,文字或圖紋也有相當大的發展。周朝的雕塑,紋飾和造型上有些改變,但是在工藝技術上則無明顯的變化,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出現脫蠟法,圖紋或立體感也在改變,且不受造型影響,整個雕塑的變化由象征性、符號性變得更加圓潤,整個雕塑的發展方向變得更加廣泛。
在工藝制作上,表面的鑲嵌也加入了很多的材質。秦朝之前,雕塑局限在器物上,雖然此前的雕塑發展很健全,工藝技術也很成熟,但是只有到了秦朝,才變成一種具有寫實且獨立的風格,不但氣勢強大,做法上幾乎是一比一的對照寫實。
漢代雕塑則開始加入創作的成分,不再以一比一的比例來塑造,而是縮小比例并開始思考想象,夸大作品的造型或動作,從藝術角度來說,兩漢時有比較明顯的創作理念。南朝雕塑受東漢的影響較大,因社會動蕩不安,加上宗教的發展,此時產生出一些比較特別的雕塑。北朝則以石雕佛像為主,呈現快速的發展變化,在宗教方面的發展非常明顯。隋唐是較豐衣足食的時期,與國外貿易往來頻繁,受西域中亞的影響,此時的雕塑有很多圖紋,和此之前的雕塑有很明顯的不同。
唐三彩的寫實風格和材質的運用以及它獨有的特色,都是以前所沒有的。此時人像的審美觀也和以前有很大差異,人俑較為豐腴,且豐富華麗。雕塑的比例正在縮小,注意強調特色并加以夸大。材質上,從石雕到泥陶都有,而石雕的人俑卻較少,超過80公分的胖俑更是少見。宋遼金時期,以木雕佛為主,有很多的單體造像,各方面越來越寫實化、世俗化,并可由五官看出來自不同的地區。明朝在塑像上變得非常唯美,鑄鐵的佛像也有很大的發展。
清朝則受明代文人氣息的影響,并與北方滿人結合,雕塑工藝技術上不但成熟,并且可以伸縮自如。民國初年受清代雕刻的影響,所雕的作品非常寫實,似祖宗畫像的作品,用最好的工及材料于頭部,已與現代藝術品無異。現在,漢朝立俑、唐仕女俑、東漢青銅馬等的市場價格,較之3年前大約下降了一半甚至更多,這主要是由于出土文物的數量越來越多,影響到價格的變化,但這也正是最好的收藏時機,只要做合理的規劃,絕對可以用較少的錢買到優于3年前的藏品,不應該因為出土的數量多而否定了它的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