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6日,“2015·當代藝術與公共藝術教育論壇”在南京藝術學院圖書館舉行。本次論壇由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南京藝術學院共同主辦,南京藝術學院當代視覺藝術研究中心承辦,由著名策展人、批評家、南藝當代視覺藝術研究中心主任顧丞峰教授主持,邀請了國內各藝術院校的公共藝術的掌門人、各路專家聚集南藝,探討公共藝術的教育相關問題。
![孔子雕塑-古代教育家人物孔子玻璃鋼仿銅雕塑 孔子雕塑-古代教育家人物孔子玻璃鋼仿銅雕塑](/uploads/22041614/142903_12263.jpg)
本次論壇專家陣容強大、學術水平高,應邀參與論壇的嘉賓既是參與中國當代藝術的重要實踐者,也是公共藝術教育的探索者,他們是:馬欽忠、孫振華、楊奇瑞、殷雙喜、王中、顏名宏、翁劍青、曾令香、景育民、季鵬、張宇。此次論壇,以“藝術教育中的公共藝術”為總主題,圍繞著當代藝術與公共藝術的關系、公共藝術介入城市發展的形式、藝術家如何通過公共藝術表達話語、公共藝術在高等院校的學科建設和實踐方式等話題展開討論。南京藝術學院院長劉偉冬教授首先致開幕辭,他對論壇給予了高度肯定。
![孔子雕塑-漢白玉園林景區古代教育家孔子雕塑 孔子雕塑-漢白玉園林景區古代教育家孔子雕塑](/uploads/22041615/153135_62223.jpg)
劉偉冬說,本次論壇由顧丞峰教授精心策劃組織,體現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擔當和責任,這樣的論壇多多益善;南京藝術學院正致力于校園公共空間的整合,加強內涵建設,環境設計,恰與論壇的主題相契合。學校計劃在校園內安置30位著名校友的雕像,他們的形象不僅應陳列在檔案室里,更應和校園融為一體,讓學生們觸及到鮮活的校史;南京藝術學院作為一所綜合類藝術院校,其最大優勢在于綜合性,學校目前致力于實驗藝術的探索,力圖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以問題為導入,讓更多的藝術的實驗性可實施,可呈現。
![孔子雕塑-校園廣場擺放教育家孔子古代名人玻璃鋼仿銅雕塑 孔子雕塑-校園廣場擺放教育家孔子古代名人玻璃鋼仿銅雕塑](/uploads/22041614/145517_41313.jpg)
中國美術學院馬欽忠教授首先指出,公共藝術來源于西方,特別是從美國的公共文化建設的實踐而影響世界。但西方的公共藝術純理論研究,特別是概念層面是非常少的,因為他們更多地是在實踐層面,但中國具有特殊性。公共藝術學科涉及領域寬泛。但其理論系統必須要建立,有一套完整的邏輯面貌、原則,否則難以成為“學科”。因此,建立專屬性的公共藝術概念是重中之重,從而為實踐工作提供表述和介入實踐的工具和手段;
![孔子雕塑-廣場校園教育家先師孔子玻璃鋼仿銅雕塑 孔子雕塑-廣場校園教育家先師孔子玻璃鋼仿銅雕塑](/uploads/22041614/140943_84009.jpg)
第二,必須對城市公共空間品質進行研究,生態的可持續性要素和人文營造的品質要協同介入城市空間,構成城市社會的可持續的良性發展;在實踐層面我們該怎么做,成為第三個重點,即公共藝術創作于實施的基本策略。馬欽忠強調:“公共藝術的實踐涉及到社會政策的制度設計、藝術方案的獲取渠道、評審和挑選機制、策劃人制度等,是一個復雜又系統的問題,沒有完整系統的社會保障,前兩個問題都要落空。
![孔子雕塑-學院擺放玻璃鋼教育家孔子歷史名人雕塑 孔子雕塑-學院擺放玻璃鋼教育家孔子歷史名人雕塑](/uploads/22041614/143415_29904.jpg)
”從教育方面說,公共藝術的學科界定和難點是“邊界切分”。公共藝術不光是雕塑,不只是景觀,也不只代表公共建筑,其自身怎么界定,是難點所在。馬欽忠認為,我們可能獲五個或六個學科構成公共藝術的核心,畫出它的邊界,即找到學科之間的相接點,然后進行理論的核心建構。
中國的公共藝術學歷教育,從本科到碩士、博士整個梯隊的培育是全世界都沒有的,恰恰說明大家對中國城市化建設過程中,改造城市空間的訴求深入人心。發言最后,馬欽忠還對公共藝術專業的學生提出三方面的技能要求,包括:動手技能、對場所的認知以及有關歷史人文知識的大量儲備。中國美術學院孫振華教授用非典型案例詮釋了公共藝術的定義和邊界,他首先提出三個問題讓聽眾思考:什么是公共藝術的定義和習慣認定?
新的、非典型形態能否算公共藝術?公共藝術的準入機制有沒有“專業”和“業余”的區分?孫振華向聽眾介紹了三則非典型案例:“握手302”、“堅果兄弟”以及“尋找深圳”。以這三則實例為論據,闡述了公共藝術教育的基本理念。他指出,公共教育的核心不是技術、技能的教育,而是觀念和方法論的教育;公共教育不是“單一學科”教育,而是如何看待藝術與社會關系的理論思維和實踐途徑的教育;
公共教育應當是所有藝術學生的共同課。中國美術學院公共藝術學院楊奇瑞教授首先向觀眾闡述了其創作的思考背景,他在1992—1995年期間,帶著對問題的思考,在西歐游學數年,由來又陸續去了北美考察,經過對西方藝術歷史發展與現實境遇的觀摩和審度,得出自己的認識和感悟,即:藝術史堪稱輝煌的時代,其所有重要的藝術思潮和藝術變革,以及多元的藝術流派和偉大作品,都與它所處的歷史階段、社會環境、文化土壤、價值觀念等密不可分。一言以蔽之:“特殊的年代產生特殊的作品。
”楊奇瑞說道,當自己于1995年歸國時,發現中國的城市建設正全面鋪開,其發展速度在人類城市歷史上是極其罕見的、甚至空前絕后。中國的自然環境、社會文化、城市空間、人們生活、歷史文脈、人文精神、價值觀、倫理觀都發生著急速變化。對于藝術家來說,這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機遇,于是楊奇瑞創作了一系列城市變遷的主題作品,折射時代的大背景。楊奇瑞的第一件探索性作品是《河坊街》,他利用生活廢棄物、例如破桶、煤氣灶等道具,做了透視變形的處理,使之藝術化。
瀝青馬路、繩子、鋼框等隱喻性的符號構建了標志性的藝術語言。此后,楊奇瑞還創作了《杭州軼事》系列。《杭州軼事》同樣以建筑廢棄物為材料,呈現自由跨界的特點,關注材料與實物對于藝術內容的表達所具有的獨特意義,并探討“物體”對于精神和生命的意義。他還在作品中引入聲音,將時代推進所具有的強力感、真實感、敘事感和思考性得以同步。《杭州軼事》之后,楊奇瑞的創作開始走向戶外,他于2008年在杭州中山路創作《杭州九墻》、于2013年在成都寬窄巷創作《寬窄九墻》,他利用多種材料、形式多種媒體手段,引入科技互動的手法,將一系列探索與實驗性的作品搬到了公共空間中。
中央美術學院殷雙喜教授以自己的實地考察為基礎,得出結論:當代公共藝術的重要發展趨勢即城市公共藝術正在向日常生活回歸。殷雙喜說:“我考察了歐美發達國家,他們以道德教育和英雄崇拜為中心,以紀念碑雕塑為主的紀念型公共藝術,正在向提升城市空間環境品質的審美型公共藝術,以及與居民日常生活融合的生活型公共藝術轉變,這種轉變對發展中的中國城鎮化進程具有重要參考意義,也可以確立為中國公共藝術發展中一種新的價值追求。”殷雙喜分別闡述了紀念型公共藝術,審美型公共藝術和生活型公共藝術的概念和外延,并以國內外的事例來說明其形式與空間的合理性問題。
他對比了一組類似的公共藝術。2013年2月13日,重慶洋人街風景區14組紅綠燈令司機眩,造成道路壅塞,為避免誤會,只得連夜拆除。相反,英國倫敦金融新區的《信息樹》卻是有創意的空間設計,令駛入環島的司機減速慢行。“一個是添堵,一個提升了安全性,兩件相似的公共裝置,卻產生了不同的效果。
”殷雙喜還對國內一些丑陋、惡搞、低俗的雕塑進行了批判,對一些具有創意、又有社會效用的公共藝術進行了褒揚,譬如辨識樓道的壁畫,指明方向的井蓋等。他總結說:“以藝術的眼光觀察、思考與設計,城市中的許多生活設施完全可以藝術化、景觀化,成為公眾生活中每天都可以接觸的文化藝術品。”中央美術學院王中教授為公共藝術下了一個簡單通俗的定義:公共+大眾+藝術=公共藝術。公共藝術不僅是一種當代文化現象,更是一個由西方福利國家興起,強調藝術的公益性和文化福利,通過國家和城市立法機制而帶來的具有強制特征的文化政策,并與城市規劃、經濟旅游、社會福利等因素密切相連。
王中表示,城市公共藝術的發展取向是藝術激活空間,不僅可以打造城市形象,介入公共空間,引發文化互動,還可以形成社會衍生。公共藝術的發展走的是一條從“裝點空間”到“營造空間”再到“激活空間”的道路。王中還向觀眾展示了自己的公共藝術作品《情侶鐵軌》、《驅殼》、《幻想》等,這些形式新穎有趣、又富有觀念思考和智慧的公共作品引來了很多人駐足并體驗。
王中希冀通過公共藝術的形式讓更多的人參與互動,在城市、大眾、藝術之間營造一種新的關系,并自覺延展與拓寬文化的魅力,真正“激活空間”。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翁劍青以眾多實例為觀眾們講述了當代大陸城市社會的藝術情形及其介入方式,包括趨于生活化及應用類的新建社區公共藝術,例如樓頂美術館、連廊、文學作品的景觀雕塑等。
他指出,社區的藝術和景觀設計的介入,不僅僅是視覺審美的彰顯,還相當于社區文化和福利的建設。除了新建的社區公共藝術,介入方式還包括與文創園區整合的社區公共藝術、實驗藝術介入下的社區公共藝術,短期及節日性的社區公共藝術等。這些各有差異的情形和類型,讓我們看到了一些經驗和問題。經驗主要是:藝術的社區介入,已經逐漸關注形式美學之外的因素,如社區的文化形態、生活空間與公共設施的營造以及對居民交往行為及其方式的適應性介入。同時包括了社區藝術的多樣性發展,結合社區條件和需求進行多樣化和整體性的藝術和設計的介入方式,以構建具有生活美學和人文關懷的社區公共空間,利于社區文化品質的提升。
來自臺中教育大學的顏名宏副教授為觀眾講解了臺灣地區公共藝術的現狀。他說,臺灣經歷了“美勞”、“美術”到“藝術與人文”的美感教育認知翻轉,美育啟蒙歷經的途徑,著實影響了國民對生活和創作所憑借的基礎認知能力。近兩年來,在各方努力下,教育部門終于動了起來,在不同受教育階段,成立了實驗教育的種子機制,重新審視未來的美育公民,如何在生活中借由“探索”、“發現”、“歸納”、“分析”、“創造”的實務與討論課程,不斷與世界的美感語言接軌溝通,更能檢視自己存在的生命場域,所隱匿著細而不可取代的“美”的因子。
四川美術學院的曾令香教授講述了一次他帶領學生深入古鎮田野,完成的創作教學。他計劃目標有三點:1.完成基于在地現場情境、超越自身經驗、進行歷史文化呈現和基于場所的互動與融入。2.研究公共藝術創作方法論,如何由概念—元素—就地取材—可參與的空間尺度把握,工程預算、安全制作等。
3.培養學生針對項目溝通及協作能力。活動包括田野創作之”一根線”,要求每人選擇中山古鎮一個感興趣的場所,用當地材料做出一根線并記錄其實施過程,學生們對此爆發出極大的想象力,包括用水井投影、斗笠、老凳子、竹篾等進行“一條線”的創作。“身份互換”,每個人必須完成選擇古鎮一家原住民進行采訪調查,交流他們的身份及職業特點;與其中一個原住民身份互換或者換衣服,結合其空間場所拍照合影。
“田野藝術創作”,4人一組再次在古鎮巷子及河流范圍空間里選擇場所、調查、形成創作方案并繪制草圖;討論并深化方案,在地創作。曾令香總結說,古鎮在地創作是一次公共藝術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進行多樣化的長線地域文化歷史行動,進而來思考公共藝術在地現場是否成為一種更為直接與場所融合、更鮮活地呈現歷史、更緊密的與公眾互動的方式。天津美術學院的景育民教授分析了當前公共藝術教學階段的新情況,他指出,中國當代公共藝術呈現后現代趨勢,包括綜合性、跨類型、多元化,進入“泛藝術”的概念;
社會化轉型日益明顯,藝術成果更多的進入公共文化空間。國內公共藝術學科教育的概念正不斷深化與完善,更加注重合理性、獨立性、綜合性,向著系統化、專業化教學模式延伸。隨著當代公共藝術逐漸向廣義概念延伸和拓展,公共藝術在跨界中不斷實現自我研究領域完善與基本概念的再界定,學科教育也顯現出了新的特征與趨勢:新媒介、新材料的研究成為重要課題,公共藝術學科與社會學、環境學、文化學、生態學、材料學等交叉科學的跨界研究增多。
與園林、建筑、音樂、表演、社會活動等領域之間的合作日益密切。天津美術學院公共藝術學院,主要定位于城市公共空間文化形態的研究與設計,將學科重點放在公共空間策劃與設計,公共藝術實驗性創作以及理論研究等方面,院系設置主要分為三個學科方向:公共空間策劃與設計方向、新媒介與裝置藝術方向、城市環境雕塑方向。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的季鵬教授則為聽眾講述了南藝的公共藝術學科實踐,他指出,在南藝,公共藝術是放在設計學院的,更強調作品的設計感和實際運用性。季鵬通過講述一組組成功的學生作品,例如地鐵壁畫、概念建筑來說明公共藝術對于改造校園和城市空間發揮的作用。
季鵬引用南藝設計學院院長鄔烈炎的話說,在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中,實驗性成為一種理念,是南藝設計在諸多教學模式中的選擇,它指向了當代設計教育的本體,揭示了設計教育的學理,實驗性成為一種態度,是我們的價值取向的反映,是一種狀態與姿勢,應該成為一種可以持之以恒的自律行為。來自汕頭大學的公共藝術專業學科帶頭人張宇教授介紹了該校公共藝術的教學和實踐,汕頭大學是一所學生人數并不龐大的綜合性大學,地理位置相對偏僻,因此,張宇教授稱之為“在‘國角省邊’塑造國際標準“。
他指出,汕頭大學首先建立架構了專業的思想體系,包括激發學生自由創造力和獨特的自主能力,培養具有批判性、實驗性、合作性、自主創新能力、獨立品格與自由思想的國際化藝術綜合人才;并參考國際上的優質藝術與設計教育資源,探索獨具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同時,構建具有汕頭大學自身特色的教學基地,推動區域乃至國內、國際文化事業的發展。
張宇教授還介紹了汕頭大學獨創的教學方法,包括媒介互通、焦點論壇、個展教學、全領域教學等,將不同的藝術媒介介入到公共空間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師更多扮演顧問的角色,要求每個學生都要自己組織、籌劃一場小型個展等等,激發學生的自主、自治能力,倡導獨立精神與自由思想。汕頭大學還創設了多個具有特色的教學實踐活動,包括2007年創立的“公共藝術節”,目前共舉辦三屆,公共藝術專業年度展、后山論壇、師生獲獎暨入選重要展覽等。據悉,由顧丞峰教授率領的南藝當代視覺藝術研究中心團隊還曾成功舉辦過“當代藝術信息與管理論壇”、“當代藝術與學院美術教育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