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象牙雕刻藝術古老而年輕,她從遙遠的古代走來,今天,又從這里邁出新的步伐。從原始術素的單線陰刻、淺浮雕到精細繁褥、玲瓏剔透的鏤空雕,從素雅單一的色澤到嵌刻染色的五彩繽紛,這一步步的發展,都一一記錄著中國牙雕技藝不斷豐富和前進的足跡。在一件件窮工極巧的牙角雕作品面前,我們不得不為藝人的創造才華所折服,為藝人的神奇之技而贊嘆!
◆惟妙惟肖的圓雕圓雕是指完全立體的雕刻,即前后左右均完整雕出景物形象,具有三度空間,在不依附任何背景的情況下,可從四周的任何角度進行欣賞。前面提到的立雕類即多用這種技法雕制而成。象牙細膩、溫潤而具韌性的質地再加上能工巧匠的精雕細琢,使其圓雕作品表現力極強。瑩潤逼真的造像人物,美侖美奐的陳設擺件歷來受到人們的青睞。◆意到神會的浮雕浮雕是指在平面基礎上雕刻藝術形象,物象近似繪畫,前后體積壓縮。因此,浮雕是介于繪畫和雕刻之間的一種藝術形式。
浮雕的制作過程也表明了這一點,即在雕刻前,先將畫稿巾在刻板上,然后依據畫稿進行雕刻。根據浮雕立體程度的差別,可分為“高浮雕”、“淺浮雕”、“薄意雕”、“線雕”等。高浮雕,與圓雕相接近,所雕形象起伏較一般浮雕大,有的局部為圓雕,具有很強的立體感。淺浮雕,與繪畫相接近,所雕刻的形象起伏較一般浮雕平緩。薄意雕,最淺薄的浮雕,所表現的形象僅是一層平緩的起伏,意到即止。
鏤空透雕是工藝美術中常見的技法,最有代表性的是出神入化的鏤空透雕象牙套球,它是中國特有的國粹。1915年,在規模盛大的“太平洋萬國巴拿馬博覽會”上,中國的一件二十六層鏤空透雕象牙套球贏得特等金獎。這種套球是由大小不同的數層同心空心球連續套成,各層之間又相互獨立,每產層球體都可以自由轉動,每層球的表面又鏤刻有浮雕花紋,真是玲瓏剔透、精美絕侖。鏤空透雕象牙套球這一絕技曾一度失傳,清乾隆年間又被重新創造出來,并不斷發展。到新中國成立后,最多可鏤雕48-50層。
◆纖巧仙工的劈絲編織在清代,廣東派牙雕在全國牙雕藝壇獨領風騷一百多年,不光是靠鏤空透雕象牙套球這一門絕技,還有其他的獨特技藝,其中,象牙劈絲編織工藝也是廣東牙雕的絕活。從某種角度來說,象牙只有在溫潤的環境中,才易抽絲編織,邊種技藝在氣候干燥寒冷的北方,則行不通,所以,這種技藝也是廣東牙雕的特色之一。象牙編織就是利用象牙細致的紋理和韌性好的特點,經過一定的技術處理,將象牙分劈成厚薄寬窄均勻的極細小的薄片。又稱“牙絲”,然后編織成牙席、絲編宮扇、絲編花籃、香熏或燈籠之類的工藝品,這是一種精工細作、風格獨特的象牙制作工藝。
與氣魄宏大壯觀景物不同,微雕的魅力在于在分毫之間創造出如詩如畫的大千世界,輕巧精細,玲瓏剔透。它的形雖小,但內涵和境界卻不小,同樣可以展示大手筆、大氣魄。在1992年的“中國第二屆民族文化博覽會民間美術大展”上,上海參微刻專家樊星濤先生的象牙微刻作品《清明上河圖》,一舉蒙蒙文化部“金獎”和“第一屆世界華人藝術大獎”兩個獎項。“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微型雕刻藝術不在于形的大小,而在于內涵,形小不等于內涵小,境界小,一件好的策型雕刻作品,同樣也能展現大千世界,表現大容量、大氣魄、大手筆。
小小的一件微刻作品也能展示作者深厚廣博的思想內涵和博大胞懷,真是心小勝大。▲杜士元象牙立體微雕猴桃件▲江都于碩象牙細刻山水插牌▲于碩象牙微雕富貴壽考鎮尺凡對牙角雕藝術稍研究的人都會發現,明清時代的不少牙雕作品,其雕刻工藝和風格與同時代的竹木雕頗為相似,原因在于明清時代的牙雕與竹木雕等雕刻工藝并無嚴格分工,一些著名牙角雕藝人同時也是竹木雕刻家。
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牙角雕藝術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和兼容了其他工藝門類的技藝:鑲嵌和苯色并不是牙雕工藝的首創,它也是從其他工藝中移植過來的。但是,經過牙雕藝人的融合創新,牙雕中的鑲嵌和苯色亦非其本來之面貌,它與鏤空透雕、劈絲編織等技藝共同構成了中國象牙雕刻工藝的特色。鑲嵌工藝在牙雕作品上,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在象牙雕刻品的外壁上,預先雕刻出一暄的圖案,然后再用其他色澤艷麗的物質,刻制成一定的形態,鑲嵌于象牙器外壁的圖案中,組成色彩濃艷的裝飾圖案紋飾。
另一種是將象牙片刻成一定的造型,如山水、人物、樹木樓閣亭臺、動物、花草等,嵌刻在一定的圖案中,同時用其他彩石、寶石等色澤艷麗之物質,刻成一定的造型,鑲嵌在圖案中與象牙相配,使圖案畫面嗇色彩感和立體感,達到更美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