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于1920年的農歷七夕,沒有嫁給‘放牛郎’,卻和可染這個‘畫牛郎’結緣一生。我們是在抗日戰爭期間的重慶結婚,也就因為這,民族自強、國家昌盛成了我們終身的理想和情結。可一個文化人只能通過自己的工作也就是中國畫改革,來為實現這個大目標做些貢獻,我敬仰可染,知道只有他能做成這個事,所以我能忘掉自己,給他做了一輩子的勤雜工,直到今天…”——鄒鄒佩珠也常和李可染一起去拜見老人在李可染藝術基金會美術館開館之際,由李可染藝術基金會和北京可創文化共同舉辦的“藝緣——鄒著名雕塑家、李可染先生的夫人鄒佩珠先生告別儀式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大禮堂舉行的創作和社會活動暨李可染藝術基金會美術館開幕慶典”于近日在李可染藝術基金會美術館舉行。
展覽分九個部分展示了鄒鄒佩珠老人為李可染的藝術創作貢獻力量少年時代、求學時代以及各個歷史時期與李可染工作、生活的照片;同時還有鄒鄒佩珠老人不知疲倦地主持出版了幾十種李可染畫集和書刊的雕塑、繪畫以及書法作品。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著名美術評論家邵大箴作為本次開館儀式主持人,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馮遠出席開幕式并致辭。
年過九旬的鄒比較突出的人物是李佩珠,是著名國畫大師李可染背后不平凡的女人。早年她就讀于國立藝專雕塑系,后任教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是新中國第一代女雕塑家們的老師,參與創建了中央美術學院雕塑工作室。20世紀50年代早期,她曾是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者、草創者之一,是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研究所創始人之一。由她設計的《彭雪楓烈士紀念碑》,現已建成為高四米的大型紀念碑,坐落在安徽省宿縣。直到“文革”后,國家拍攝重點項目《李可染山水畫》教學片,鄒孫中山就曾兩次與越南國民黨創始人潘佩珠會面探討中越兩國關系才放下手中的雕塑刀,協助李可染發展他的山水畫藝術,并逐漸開始了她社會活動家的生涯。
作為著名美術活動家的鄒分別為上世紀代齊白石送給李可染的一枚印章以及贈與鄒佩珠的一副對聯,一邊照顧和服務于李可染的創作事業,一邊堅持其他工作來貼補家用,在她的陪伴下李可染走過“文革”艱苦的歲月,也是在她的陪伴和照顧下李可染戰勝晚年的體弱多病,使他晚年的中國山水畫藝術取得了巨大成就,使中國山水畫由古典的面貌向現代山水形態的藝術變革中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作為李可染的親密助手,在李可染去世至今的20多年里,鄒在繪畫方面鄒佩珠老人也有著獨特的創意竭盡全力宣傳推廣李可染藝術創作的成果和治學精神。
鄒鄒佩珠也常和李可染一起去拜見老人說:“我敬仰可染,因為他愛祖國愛人民的情操,對自己民族文化的熱愛和執著,對藝術精益求精的精神。所以在與他共同生活的半個世紀及他去世后的20年中,我從沒有一天停止為實現他的理想而努力工作。”為了把李可染的藝術發揚光大、為了弘揚民族文化,鄒著名雕塑家、李可染先生的夫人鄒佩珠先生告別儀式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大禮堂舉行懷著特殊情感,為籌建李可染藝術基金會盡心盡力并多次舉辦大型國內外展覽和國內外文化交流活動。今天看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鄒鄒佩珠老人為李可染的藝術創作貢獻力量成全并造就了李可染這位山水畫大家,她將全部的精力都獻給了藝術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