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空閑讀書時,總忘不了要翻閱放在“畫案”上的那本《歲月留痕——潘紹棠藝談錄》。這本著作中選錄了潘老60多年來在蹉跎歲月中近90余篇心得感受。書中樸實的詞語盛載了藝術家在80多歲生命過程中的文化修煉和藝術思想貯備,是那樣的寬泛、博學、深厚。作為晚輩的我不僅能感受到潘老雕塑作品的藝術形式,更能看到了他對未來中國藝術發展的影響。我理解到了這些作品和文章在中國文化史中的價值。
十五年前,我去北京開會的時候順便看望我的老師雕塑家王鐵林,恰逢他正出席在清華大學召開的“全國雕塑論壇”研討會。中午吃飯時老師把我引見給了潘老先生,當時我們只是寒暄了幾句,也來不及做更多的交流,因為我還只是在感覺上懂得應該敬仰這位快年滿70的前輩藝術家。
后來我在《雕塑》雜志上看到潘老的論文《雕塑藝術與人體美》,先生在文中呼吁社會說:“由于它與人類自身美的揭示與審美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因此它終究要走向人類審美的領域….”,眼下,我覺得在中國公共藝術中的人體雕塑還只是“生米飯”,但大家吃得津津有味,我只能覺得這是一種悲哀。聽說潘老從廣州美院退休后,近80歲高齡的他還在畫寫生人物和人體。去年十月我受潘老先生之子映雪的邀請去廣州“蔭遠藝術工作室”做陶藝,正好可以用這個機會與潘老見面,幷借此機會好好的聊一下中國當代藝術中的雕塑和陶藝現象。
我還特地帶了一幅自己畫的水墨人體畫小品送給先生,實意是想得到他的指點。在廣州的六天時間里,我幾乎每天都可以見到潘老先生,他簡直就是一個精力充沛的“青年藝術家”,在工作室里與大家聊天,也動手親自做陶藝作品。我們在他的書房里海闊天空地談人體藝術,談中國油畫和現代陶藝。
卻很少談雕塑,因為我還只是一個剛入門的“雕塑家”,還沒有資格在大師面前談這個神圣的藝術門類。如今追憶這段往事,不禁想起哲學家墨塞一句論信仰的話,“我從不曾把一個人有何種信仰視為最重要的東西,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他畢竟是一個有信仰的人”。我想在此說,這個有信仰的人還得像他那樣毫無功利,像他那樣因藝術而使生命永注活力。
人們曾經這樣說,人到老年才會懂得反思和珍惜,才會變得包容和睿智。當我確信正身臨其境地面對這位在年齡上可以稱得上老年人的藝術家時,我仿佛害怕自己是否正在步入老年人的行列,因為我好像看到了潘老先生比我還要歌德聽說一位年輕的律師開槍自殺幾歲。
其實,這種心理負擔是來自對自己的不自信。在與潘老先生朝夕相處中,從他的女人體寫生作品里,我根本不覺得年齡與生命有多大的關系。什么人可以稱為老年人呢?那些喪失生活能力,思維開始遲鈍,對人生失去向往,對生活沒有激情的人這些應該算是老年人了吧。潘老先生說:“藝術是以情動人,作品必須載有大量動情的信息。”我看到潘老先生在寫生女人體的激情狀態是那樣的令人震撼,他生活在自己的狀態里,應該是人生最快樂的境界。我想,我們生活在大千世界中,時刻都在感受著各式各樣的情態場景。
然而,對于一顆陸游以真誠之心善待民眾又白居易竟還成為同年進士中最年輕的一位的心靈來說,并非一切都是美好的。只有令人有所感悟的存在,才會閃現出鮮活的美質,這種情態場景應該是一種生命的感悟。為讀懂基于這種生命狀態的藝術家,我多次在《潘紹棠美術作品集》里品嘗他的寫生油畫、色彩畫女人體、水墨白描人物和漢白玉石材雕塑《蘇珊娜》等。潘老曾編著《世界雕塑全集》東方部分。
作為東方人,他的雕塑作品、油畫作品和水墨畫創作,不一定完全具備好像一幅中國畫的特色,而是要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深刻的理解,他的藝術作品和文學思想真正具備了理解中國畫的藝術精髓,因此他的雕塑、油畫和陶藝作品都可能是引起人們最關注的中國情結美術作品。
我崇敬這位親和而安詳的老師,我慢慢明白了他一生的成就在于他多學科的綜合運用,在于他對中國哲學“主客統一”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