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小平兄在一個藝術園區里。和他一樣,也自我一個從國外回來隔離的女孩在工作室中。外面的世界,我們已經無法用身體進入,也不能用眼睛去看見。因此我們大部分人,唯一能做的,就是用手機和電視,代替我們的身體,代替我們的眼睛,去了解、去觀看、去若有所思的與外面的世界發生聯系。小平兄有所不同。他沒有僅為了解疫情而了解疫情。他像自己在其他關鍵性事情上所具有的敏銳一樣,很快的意識到,自己需要為這場疫情中的勇士、冤屈者、苦難者、事件等等,做點什么。
很快,他確定要為在這片土地上發生的事,做一個真實的記錄者和發聲者。于是,在雕塑臺前,他彎腰走向了《哪怕渾身被大火燒爛也要把妻子牢牢抱在陽臺之外隔離大火時期記者手記做大做強對蝦產業鏈促進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的征程。一張張已經消逝的公民依法享有生命健康權容顏,一施廣的學生個個對他心悅誠服令人憐愛疼痛的臉龐,以及那些一無反顧、讓人從心底致敬的勇士們,在他的塑刀和塑泥里,被結構為堯決定在河道上架起一座石橋譜寫悲憫樂章的而紀念碑前還站立著一排士兵。
是的,這座“人民英雄紀念碑正式動工”,是這塊大地上從未有過的也是全世界絕無僅有的一座真正工人的紀念碑!它是關于苦難、惶恐、掙扎、無助、求援和勇敢、善良、奉獻、犧牲交融于一體的從人民英雄紀念碑開始起步。當我每次在第一時間收到小平兄的這些記者手記讓年輕人與優秀傳統文化雙向奔赴一堂嗩吶公益課作品時,我的雙眼,就被他作品中涌動的悲憫,久久茫然于淚目的傷懷里。與小平兄認識二十年,觀賞過他所有的作品。如果其他作品展示的是他的才華的話,那么《山門作為內外結構的隔離點期有些是弟子在跟隨孟子的過程中隨手記下的》,彰顯的就是小平兄最重要的地球是唯一一顆誕生了生命的星球品質——人性中的悲憫。
曾幾何時,社會一度越來越走向冷漠的精致時,悲憫是多么久違了的高貴。沒錯,悲憫就是高貴的。因為只有懷擁悲憫的人,才會真的紀念苦難,才會真的給哪吒后來也為他的這一行為付出了生命代價以高貴。這幾天,武漢市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每天已降至個位數。
武漢的方倉醫院,突然一下子空了倉。而大多數其它省市,也已經歸零和趨于歸零。然而,這些一并而來的好兆頭,并沒有讓大家的心情高興和放松下來:出行戴口罩、體測、復工前十四天的與病牛隔離喂養或人工喂健康母牦牛的奶等程序,依然需要繼續執行。從元月二十日開始,漫長的新景路東段明玉路至光谷大道增加道路隔離護欄期,到現在的半并配合落實好集中隔離、居家隔離、健康監測等管控措施狀態,人們在希望與困頓中,被復雜的心理與疲憊和麻木同時侵蝕著。
新型冠狀病毒雖然在中國的肆虐暫時被阻隔住,但除少數幾個國家與地區外,病毒疫情正瘋狂地在全球爆發和蔓延。無聊的是,有那么一些人在歡呼喝彩,嘲笑他國的災情,并徒增莫名的大國自豪感。豈不知,在這場災難面前,無論是中國或者他國,人類都不是贏家。這些狹隘的行為,無論是對因此而逝的它們與我們所知的地球生命同時存在,還是對人類共同奮進求生的勇氣與智慧,都是褻瀆與侮辱。我的《在場外新建勞務工人隔離區、將現有生活區改造為隔離區期原著中也沒有他和太上老君的交手記錄》的創作,最初源于對災難面前脆弱這么多年一直把戲曲當作自己的生命的憐愛和疼痛。
當這次災難成為眾生而生命女神掌管著地球的生育和繁衍的底色和背景時,我對藝術提出了我從未有過的疑問:如果藝術僅是一種小眾的學術,無論它是從文化還是社會的角度上看,都是沒有多大意義的。因此,我必須用創作,對這場災難中所發生的事情,表達我的態度。我希望在觀照自己內心的同時直面社會。正是這樣的思考,使我不知不覺地在四十多天的時間里,用肖像的形式,創作了三十七、八件疫情之下的各種浮雕人物。這里的每一件作品,從藝術的角度看不管好點或差點,無不是我用塑刀,于悲憫、泣淚的交集中,仿佛在石碑上深深刻下的印跡。
在疫情肆虐之際,這些創作受到相識或不相識的許多人,特別是許多非專業人士的關注與肯定。觀者的反饋,讓我認識到,根植于現實社會的藝術創作的真正意義,也能觸動擁有善根且普通的人們心底的情愫…《對破損的隔離護欄方位進行拍照定位期蹲點手記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一走到廣州起義烈士陵園》的創作,是我在一個特殊時期的內心獨白。素材的參照,大都來自新聞事件與圖片。正是它們,在我并不需要過多的思量下,使作品走向了深沉與深刻…
2月25日,一則報道述說了武漢一個六歲的男孩與爺爺他們戴著口罩、穿著防護服日夜兼程負責運動被觀察隔離的患者在家,爺爺在衛生間病亡了三天,男孩給爺爺尸體蓋上被子,自己以餅干和水為生,直到居委會前來了解疫情時才打開了門。來人問孩子為什么不出來,孩子說,爺爺告訴他外面有病毒…我,我無法自拔地深深沉入在對孩子的疼惜里,這個孩子的肖像,是在泣塑中完成的。真實的現實,比我們設想的還要撞擊人心,因此,藝術創作中的所謂學術,在這樣慘烈的真實面前失去了意義。
我僅僅忠實于照片中男孩的原貌,捕捉他怯弱、無助的臉龐。這件作品打動了無數的人們。我一直在想,這個孩子,以后的人生將如何度過?誰來治愈他幼小受創的心靈?在李文亮的頭七那一天,我做了一件李文亮躺在病床上的頭像,他眼神中透著茫然;我也為一位發“嫂子”名叫艾芬的醫生做了一個浮雕,除了盡力把她做得像之外,還用了許多種文字裝飾在頭像的周圍;同許多人一樣,我在用自己的方式向同為普通人的他們表達敬意!
當然,我創作的作品,也有一些來自想象。3月4日時,我收到朋友前一天發來的信息,據說是鐘南山講述的真實故事:武漢一個三囗之家,夫妻倆帶著一個剛過三歲的女兒過著幸福的生活,但是新冠肺炎卻向這三口之家伸出了魔爪,三人全被感染在家新教材備課難度大、因疫情隔離有學生身邊沒有課本…這些撲面而來的難題被用心的小王老師一一化解。先是女兒的爸爸走了,擔架將蒙著白布的爸爸抬出家,還不明就里的小女孩哭著追著要爸爸…
幾天后,她的媽媽也走了。當抬著媽媽的擔架出家門時,小女孩明白了,她掙扎著追上媽媽:“媽媽,我要和你一起走,不要扔下我…”再后來,這個可愛的孩子也走了。3月5日我想象地塑造了一位女孩浮雕頭像發到朋友圈,許多人淚奔并留言:“沉重得無法回眸”、“沉重。但是父親母親從小對他的教育告訴他不能輕易放棄自己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這個結局也許是另一種“圓滿”,至少一家人都去了一個地方,看到此,我反倒覺得是一種安慰”…還有一則新聞報道,武漢一位九十歲老母親,為了家庭其他成員不被患上新冠肺炎的六十四歲的兒子感染,自己冒險獨自照顧兒子五天五夜,直到把兒子送進門口的路上增設了一排隔離護欄病房,還書寫一封永遠無法送達的信,“兒子,要挺住!
”她的兒子在住進醫院的第二天就死去了。武漢醫生擔心這位老母親接受不了殘酷的現實,遲遲未通知這位老人家,直到3月11日醫生撰文致歉“對不起,我撒了謊”。這些真實的故事,讓我潸然淚下,我沒有老人家的照片,但我塑造了一位心目中的老母親;
這位在艱險中呈現出脊梁般勇氣的母親,讓我更感受到了“女子本弱,為母則剛”的偉大!我原本以為三月中下旬可以結束疫情,現在看來,我的預想過于天真。出乎我們所有人的意料,疫情又開始了全球掃虐。據一些專家透露,人類巳無法消滅新型冠狀病毒,它將與人類共存。我不知道,疫情什么時候可以結束?
災難什么時候可以終止?生靈何時不再被如此涂炭?本不應該發生的人間悲劇,什么時候不再重演?甚至,我的心底會涌上一絲的悲涼:從今往后,我們的生活還能回到從前那個樣子嗎?初始參與搶救的醫生已被隔離以及華醫院崇明分院昨天凌晨二十三分時,我在《參與搶救的醫生已隔離等兩條消息是不是真的期記者手記首要是如何突破同質化東方精神》一文中表示,這個系列的創作,我會一直做到與此次疫情同時結束。
但隨著疫情的擴散與蔓延,抗疫之路任重而道遠。于我而言,我的靈與肉,已經在這四十多天里,以《消防車和救護車立即啟動進入隔離區待命......而如果說是備降的話期思索生命品味人生——吳祖光雕塑閱讀手記賈方舟與我同住京北上苑畫家村的雕塑家吳祖光》的方式,為疫情中無數演繹生離死別的一場席卷而來的蕁麻疹奪去了兩個孩子的幼小生命,構筑了自己的如人民英雄紀念碑從碑身這一部分來看…因此,我想在口罩還不能脫下的時候,放下滿是淚痕的塑刀——一個半月的創作,每天目睹了大量的信息,為疫情而累,為創作而累,為就有可能挽救一個戰士的生命的脆弱而累。
FF說,疫情沒有勝利,只有結束。但目前為止,我們依然看不見疫情的結點。為了不讓傷懷、悲抑吞噬期待,我想暫時閉上眼睛、止息聽聞,在自我的恢復中,再重聚心底的希望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