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加索是現代藝術的創始人,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近現代最具商業價值的藝術家之一,世界各大知名博物館都有收錄他的作品。而且只要拍場上有出現畢加索的作品,必然是熱鬧非凡。畢加索一生中畫法和風格跌經變化,創造力驚人。他從自然主義到表現主義,從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然后又回到現實主義,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獸派的藝術手法都被他吸收進自己的風格中。畢加索的情史也是非常戲劇的,但今天我們要講他的一幅作品。在我看來這是一幅意義非凡的作品。
藝術界評判一件成功的藝術品,作者、技巧、創意、故事。這幅作品,我覺得已經上升到社會學了,都可以頒諾貝爾和平獎了,他就是——《格爾尼卡》。創作背景1937年初,畢加索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國的委托,為巴黎世界博覽會的西班牙館創作一幅裝飾壁畫。
不過,他剛接到這個委托時,還沒有構思好作品的創作主題。那段時間,西班牙正處于內戰時期,而就在1937年4月26日,德軍禿鷹軍團的轟炸機受西班牙獨裁者弗朗西斯科-佛朗哥之命,于光天化日之下,悍然空襲了西班牙共和黨控制之下的巴斯克地區重鎮格爾尼卡。德軍三個小時的轟炸,炸死炸傷了很多平民百姓,使格爾尼卡化為平地。德軍的這一罪行激起了國際輿論的譴責。
畢加索義憤填膺,決定就以這一事件作為壁畫創作的題材,以表達自己對戰爭罪犯的抗議和對這次事件中死去的人的哀悼。于是《格爾尼卡》就此誕生了。名畫《格爾尼卡》展出時,現場一位德國將領問畢加索:“這是您的杰作嗎?
”畢加索回答:“不,這是你們的杰作。”《格爾尼卡》不僅是藝術的杰作,更是對和平的吶喊。它描繪的是法西斯納粹轟炸西班牙北部的重鎮格爾尼卡,殺害無辜的事件;表達了對法西斯暴行的無聲控訴,反對暴行以及對戰爭的厭惡。畫面里沒有飛機,沒有炸彈,卻聚集了殘暴、恐怖、痛苦、絕望、死亡和吶喊。整體看畫面僅限于黑、白、灰,十分壓抑,畫面中的人、動物面色猙獰,幾近絕望,仿佛都能聽到里面的尖叫聲。
緊湊的構圖與夸張的變形表現了在暴力和混亂沖擊下人們的恐慌和痛苦。接下來讓我們依次解讀其中的含義:①畫作最左側是一位懷抱死嬰號啕大哭的母親。女人的臉龐極度扭曲,水滴流動狀的眼睛,尤其是鋒利的舌頭體現了她的悲痛欲絕。也有人認為,這個母親抱著孩子的姿態,呼應了米開朗琪羅的著名雕塑《哀悼基督》。②在女人上方,有一頭木然屹立的牛。畢加索曾解釋:“牛代表殘暴和黑暗,馬則代表人民”。在西班牙斗牛的文化背景下,牛通常代表妖魔,所以畢加索以牛代表無視人民疾苦的殘暴政權。
③畫面中央有一匹嘶鳴的馬,這也是整幅畫的焦點。畢加索解釋過,馬代表著無辜的人民,而我們很明顯地看到,這匹馬好像被尖矛刺穿,身體上還有巨大的裂口,顯然是萬分痛苦的。④房間上有一只光暈呈現鋸齒狀的燈泡。光線強烈折磨著馬,象征了投落在格爾尼卡的炸彈;
也像一只眼睛看著此處發生的暴行。⑤墻上刻著一只和平鴿,它的身體部分的墻有一道裂縫,光透了進來,也代表了希望。⑥右下方一個女子傷痕累累,拖著受傷的腿,茫然地看著那個燈泡。⑦馬的右側手有一個手拿油燈,漂浮著的女人,看上去照亮了喧鬧的畫面。而且,燭焰與燈泡是緊挨著的,象征著光明的到來,這就更給了身處痛苦與絕望的人們以希望。
⑧畫的最右側,有個被戰火困住的女子,雙膝跪地,朝天伸開雙臂求救。同第一部分的母親一樣,眼睛也是水滴狀的,但這個女子卻沒有鋒利的舌頭,這也側面反映了,失去至親的痛苦遠遠大過自己的死亡。⑨畫最下面是一位倒地的士兵。可見這位士兵的頭和手臂都被切了下來,支離破碎,將戰斗之慘烈與士兵之英勇表現得淋漓盡致。
士兵變形的左手,掌心刻了基督“圣痕”。要知道,耶穌基督當年在十字架上被釘死時,手掌的傷便成為“圣痕”。這個細節蘊意著這位為人民獻出自己生命的士兵,同基督一樣偉大。⑩士兵另一只手上的斷劍與小花,斷劍象征戰斗失敗了,但小花的存在卻象征著希望。這幅畫被認為是歷史上最鮮明、最強大的反戰繪畫之一,畢加索用自己的風格完美地詮釋了它。這是由一個觸目驚心的、狂暴的、尤其是缺乏色彩的形體所構成的畫面;這色彩是指光影和立體感,也正是由于缺乏這一點,它就象征著死亡。
這死亡不僅是轟炸受難者的死亡,而且也是文明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