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會總是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當中運氣最好的那一位,而剩下的,只是歷史的注腳。貝聿銘和張國榮都曾說過,他們最愛的現代雕塑家就是亨利·摩爾,尤其是盛行極簡風格建筑的今天,貝聿銘早就將抽象雕塑作為現代建筑的標配,以抽象雕塑的藝術性沖淡現代建筑的平直寡淡。當代的建筑規模已經超越以往任何一個時代,傳統雕塑無法適應這個體量,即使把米開朗基羅或羅丹的雕塑放大幾倍、幾十倍,也顯得突兀怪誕,所以能做成大規模的雕塑只能是抽象藝術。被公認品味極佳的張國榮,在1995年接受記者采訪時,問道20世紀最欣賞的藝術家是誰?
他脫口而出:“亨利·摩爾”。他將原始藝術中人們對生命的熱烈追求和現代藝術對形式的獨立價值觀結合起來,創造出一系列杰作。還有一篇文章曾將亨利·摩爾與王家衛聯系在一起,說《東邪西毒》的人物關系構架使他想起亨利·摩爾的線塑,錯綜復雜的銅線在幾個獨立主體之間,構成奇異張力,動一發而動全身——“看兩種不同形式的藝術殊途同歸,也是一件有趣的事。
”亨利·摩爾曾經說過:“任何一個世紀,也不過只有三、四個藝術家具備偉大的獨創力,在這個范圍內我還把詩人、作家、哲學家、畫家和雕塑家都包括進去。有許多人在他們生前被公認是成功的,甚至是偉大的,但以我的觀點看,更主要是由公眾的喝彩聲導致的,他們不具備特殊的想象力和能力來擴大并且豐富人們的觀念。”這段話嚴苛,甚至冷酷,但卻是正確深刻的,獨創力談何容易,只有獨獲上帝寵愛的那一小撮人才有,不知道,亨利再說這番話的時候,有沒有把自己也算進天才中。
亨利·摩爾,1898年7月30日出生于英國西約克郡卡斯爾福德的一個大家族中,那時的約克郡很難看到雕塑作品,但摩爾會去當地的教堂,觀摩諾曼式雕刻,或許還能找到可以臨摹的明信片,也得到了主日學校老師的支持??墒?,亨利·摩爾想要成為藝術家的夢想被一戰打破。1918年,一戰正酣,摩爾應征入伍,在著名的康布雷戰役中,他受到毒氣攻擊而受傷,康復后于1919年,他報考利茲藝術學校,成為建校以來第一位雕塑專業學生。1921年,學霸亨利·摩爾獲得獎學金,進入倫敦皇家藝術學院,得到了別人想都不敢想的機會。
他把大量的時間用在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和大英博物館的人種學上,收集瑪雅、非洲原始雕塑的資料,對蘇美爾雕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摩爾對原始雕塑中緊握的雙手印象深刻,并將這元素融入進自己的風格當中。他還前往意大利研習米開朗基羅、喬托和其他大師的作品,這些大師的作品放在哪家博物館、教堂,他基本上都知道,創作手法也差不多都了然于胸。
正因為有這樣的閱歷,摩爾開始了對古典傳統的反叛。我們會發現,摩爾的藝術與抽象形式緊密相連,他的朋友圈中抽象藝術家越來越多,不斷和畢加索這些先鋒藝術家探討。其實抽象作品的奧秘就在于它的根深植于具象中,所以受過良好古典主義訓練的摩爾,做到了具象與抽象的完美結合。
這件早期的雕塑,藝術形式遠遠超越了歐洲藝術傳統。女性臥像,樸實的質感,體量關系,成了摩爾雕塑語言的代表。1926年,摩爾曾寫道:“保留卓越的世界傳統,是雕塑的重要視角?!澳概c子”一直是令摩爾著迷的主題,是他永不會厭倦的創作主題之一,無論是從人道主義的角度上,還是藝術構圖上,是摩爾永恒的追求。
1930年代初,摩爾擔任了切爾西藝術學校的雕塑系主任。在藝術上,摩爾、赫普沃斯和其他協會的成員對抽象語言更加癡迷。他們經常前往巴黎,受到法國的藝術家畢加索、布拉克、阿爾普和賈科梅蒂的影響。摩爾嘗試了超現實主義。他曾是1936年倫敦超現實主義展覽的組委。1937年,他的朋友購買了摩爾的抽象雕塑“母與子”,并將它安放在自己的住宅門口,這引起社區其他居民的不滿,他們希望趕緊移走,并為此和吵了兩年。
30年代,他特立獨行的雕塑作品,是被眾人責難的對象。但到了40年代后,贊賞和榮譽像雨點般砸向他。1940年后,摩爾畫了大批的避難所素描,當時的地鐵站,被征為防空洞,摩爾用畫筆記錄了發生在倫敦的苦難和人們面對戰爭自救的勇氣。他從一位創作抽象雕塑的藝術家,轉變成為捕捉英國人性細節的大師,這讓摩爾獲得了世界級的聲望。戰爭結束后,摩爾又開始了具象雕塑的創作,比如著名的《一家人》,不僅在雕塑上處理多種元素間的關系,也預示人們的幸福生活,未來可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歐洲成了百廢待興的大工地,他接到了數不完的公共雕塑訂單,他制作出如同紀念碑一樣的作品,摩爾的成功使他擁有更自由的創作空間。摩爾一生最重要的轉變,就是從倫敦搬到佩里克林,這種鄉村生活讓他對雕塑語言重新定義。
他在佩利格林剛開始只是擁有一件小屋,繼而擴展到一片72英畝的莊園,并且成為摩爾的藝術中心。在這片莊園里,他創作了大部分的作品。所有的創作靈感,就來自于摩爾周圍的自然環境,不僅僅是自然風光,還有石塊、骨頭、樹枝,所有他感興趣的東西,這些都成為創作的養分。我喜歡室外,我更喜歡人們看到我的雕塑與天空和水,而非與建筑在一起。這些大型雕塑放在室外,人們從各個方向,各個方面來欣賞,在身體和精神層面都能與它們進行互動。而且,摩爾的雕塑在自然中也顯得更自在,雖然能看到人工做舊的銅綠,明顯雕琢的痕跡,但是從中細細品味,尤其是當作品放在綠色的環境里,和山野、清風呼應,使人們在最放松的狀態中享受藝術的美好。
這件著名的《國王與王后》,靈感來自英國古老傳說中的亞瑟和他的王后,前者是圓桌武士的首領,后者是英倫三島的本地土著公主,他們的婚姻從某種意義上奠定了英倫三島的統一,他們的傳說很多,就是摩爾為女兒讀的枕邊故事時,忽然冒出這個想法:“怎樣表達抽象的君主政治的國家概念?”他的《國王與王后》有著自然寫實的手腳,又有神話中潘神般的頭和身體,坐落在山丘上,遙望這片大地,亙古不變。真的是藝術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這張是摩爾在工作室里,他先制作小的雕像,再等比例放大,能看到作品中穿插的孔洞。有的人說摩爾是受到東方元素的影響,比如中國的太湖石…只能說這是善意的想象,其實都是藝術家在觀察大自然得到的啟示。中式園林有動靜之分,庭院主靜,大園以動觀為主。明清園林用太湖石、黃石,疊加影園、石園,營造自然氛圍,峰巒當窗,花影移墻,內有東方含蓄之美。
而摩爾同時代的藝術家們,更注重對形體本身的創造。相同之處是都有溫情的人文關懷,不同之處是背后蘊含的文化底色。摩爾在制作雕塑中,無論是把人體胸腔掏空,還是把人體分成幾個部分,目的是保留石頭本身的實體性和單純性,他并不想制作一個石頭女人,而是想制作一個顯出女人的石頭,最后完成對形象的抽離。這種源于原始藝術的影響,對于生命的關懷,恰好來對抗消費主義制造的虛無,及油膩的偽善。
如果有機會到佩里克林,你最不能錯過的作品就是《拱門》,它高19英尺,由7塊大理石塊組成,重達60噸。這是一件可以從中間穿過的作品,看著它柔和延綿、線條開合自如,在流動的空氣中,燦爛的陽光下,甚至能讓人體會近乎神性的迷惑。外型上雖然和摩爾隨處撿來的老骨頭有些像,神奇的是在體量增大后,居然轉化成巨大、驚人又充滿力量的存在。
所有能抓住人眼球的事物,在任何時候都會吸引我的注意,我會將他們記錄和保存下來,雕塑純粹是一種對形式和形狀的興趣,任何形狀人、樹、云,都有可能成為一件雕塑的起點。摩爾還在世的時候,就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為一位世界級的藝術家,并向眾人證明,英國藝術家也可以擁有世界級影響力。
1986年,亨利·摩爾去世,終年88歲。此時,他的雕塑讓整個世界為之驚訝、癡迷,直至自愿進入他營造的夢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