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陵銅車馬一組兩乘,每乘車由4馬駕挽。中間的兩匹馬駕轅,稱作服馬;兩邊的兩匹馬用靷繩拉車,稱作驂馬。駕挽馬車的兩服兩驂站位平齊,但在實際生活中,兩旁的驂馬由于沒有車轅車衡的制約,拉車時往往會身體向外側略微散開,這種現象被稱作“雁行”。
《詩經·鄭風·大叔于田》吟唱道:“叔于田,乘乘黃。兩服上襄,兩驂雁行?!便~車馬中兩匹驂馬的頭分別側向左右,應當是“雁行”的寫照。兩乘車共八匹馬,整體為青銅鑄造,馬的基本造型和尺寸大體相同,具體數據為:通耳高90—92.3厘米,鬐胛高65.4—66.8厘米、通尾長約109—114.8厘米,最輕的是二號車的右驂馬,重177千克,最重的是二號車的左服馬,重212.97千克。有些人初次看到駕車的銅馬時,感覺銅馬的體型很小,不像是真馬的二分之一,原因是審視銅馬的大小時沒有用立體放大的概念去考量。
其實,如果我們將銅馬的各項數據放大一倍,復原后的馬匹將會是通高約180厘米、體長約220厘米的高頭大馬。銅馬采用合范法鑄造,外范在鑄造完成后被去掉,內范則被包在銅質的體腔中。因此,就青銅而言,銅馬是空心。銅馬并不是一次性鑄造而成,而是采用了接鑄工藝。馬的四肢、尾巴和耳朵是提前單獨鑄造,在接下來制作馬體的外范時,將它們嵌在范型內,與馬的軀干接鑄一起。
八匹銅馬出土時均有破損,馬腿大多數折斷,從折斷的斷口處可以看到內部的泥質范芯。泥范的泥質很細,含有細小砂粒、母碎屑、植物纖維和谷殼等雜物,目的是增強鑄造的透氣性能。其中大腿以下的范芯中多數有用作芯骨的銅條,大腿和大腿根與體腔的結合部均有用來增強范芯結構的銅支釘。
在軀干與四腿的接鑄處的范芯中均插有瓦片,有些插入的瓦片排成“工”字形結構。在范芯內使用銅芯骨、銅支釘及插入瓦片,目的是增強范芯的強度。在斷折的馬腿中,凡是從中間斷折的,茬口均不平整;凡是從腿的根部斷折的,其斷茬則比較平整,并可在斷口處看到銅液流塊封堵。在馬體外表還發現有許多小的補丁,說明鑄造時馬體表面出現有一些分散縮孔、氣孔夾渣等缺陷,后期整修時做了填補。馬體表面打磨光滑平整后,再將銅馬通體涂繪白色,背上中脊部分有條較粗的墨色黑線,雙耳的內側、鼻孔、舌面涂粉紅色。
從雕塑藝術角度看,銅馬均為站立形態,四蹄佇立,舉頸昂首,剪鬃綰尾,胸肌隆起,膘肥健壯。服馬正立舉頭,目視前方;驂馬的脖頸分別向左右扭動,馬尾則隨之略擺向相反方向,給人以擺首奮尾、躍躍欲動的感覺。額部較寬,臉頰棱角分明,兩耳聳立,鼻歙口張,雙目隆突如懸鈴,顯得異常神駿、機警;兩肩胛高起,脊部寬博微凹,四腿關節分明。臀部渾圓,汗溝深邃。
馬口內塑出六顆牙齒,表明馬的年齡正處于青壯年時期。鬃毛修剪整齊,剪過的立鬃斷茬根根可見;立鬃的中部還剪出聳立的鬃花,方形的鬃花與立鬃之間層次分明。除右驂馬外,其余三匹銅馬的額頭上都梳有一朵“人”字形鬃花;服馬還留有披鬃,下垂的披鬃絲絲如縷。
銅馬各部位的比例適宜,解剖關系準確,細節刻畫清晰,雕塑技法熟練,是比較成功的作品。銅車馬以高度的寫實風格,把駿馬的體態、風采、神情等特點完美、生動、惟妙惟肖地體現了出來,達到了“靜中寓動”“呼之欲出”的藝術效果,讓我們看到了秦代工匠高超的鑄造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