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的某一天,在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門口,中國大型歷史文物展。來參觀的人對“馬踏飛燕”贊不絕口。“馬踏飛燕”是東漢時期一個青銅雕塑作品,表現的是一匹奔馬在草原上奔馳,極其生動形象。這件雕塑作品,馬首微微向左側,昂首嘶鳴,馬鬃和馬尾迎風飄揚,體態非常健壯,線條極為流暢。三個馬蹄騰空,一只右后馬蹄踏在一只飛燕上。不禁讓人感嘆:腳步的輕盈,奔跑的急速,設計的巧妙,制作的精湛。當文物在美國展出時,這只“馬踏飛燕”成為廣告的標志。
![公園不銹鋼奔馬雕塑](http://home.diaosu8.com/upfiles/21052315/151448_87027.jpg)
很快這只“馬踏飛燕”聞名世界。后來,我國國家旅游局,將“馬踏飛燕”作為旅游標志。這件“馬踏飛燕”青銅雕塑作品是從哪里來的呢?1969年,在甘肅武威縣,離縣城二公里外的一個村莊,村民按照上級安排,準備挖地道。地道要從“雷臺”底下穿過。“雷臺”,就是供奉雷神的一個土臺。
當地道挖到13米深的時候,發現地道的側壁有一堵磚墻。村民打開磚墻,發現是一座古墓。古墓已被盜,破壞的很嚴重。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們聞訊,迅速趕到現場,并進行了封鎖。經過勘測、發掘,發現這是一座漢代夫妻合葬墓。在墓中發現青銅車馬俑隊。接著,在合葬的棺床附近,又發現四枚銀制的將軍印。說明墓葬主人四次被冊封為將軍。這座古墓發現于“雷臺”之下,因此命名為武威雷臺漢墓。
武威雷臺漢墓發現的青銅車馬俑隊,順利進入甘肅博物館。這位四次被冊封的將軍,如此戰功赫赫的墓主人是誰呢?在棺床附近又發現12個青銅人俑,有男有女。男俑背后的字是“張氏奴”,女俑背后的字是“張氏婢”。說明墓葬主人姓張。在青銅車馬俑隊的其中一匹青銅馬前胸,發現了一篇銘文。銘文記載,這位姓張的將軍,曾擔任過武威郡守。
按漢代規定,郡守一級官員,用來鋪地的銅線,不能超過2萬枚。清理出來的銅錢有28000余枚,加之盜墓賊盜走和村民哄搶的,遠遠大于2.8萬這個數。據此推斷,這個姓張的墓葬主人,生前的的身份顯然比郡守地位高。后來在青銅器上,發現“張君前夫人”和“張君后夫人”的銘文。稱“夫人”是諸侯的妻子。這位張姓郡守同時帶有侯爵的頭銜。那么,這位姓張的侯爵究竟是誰呢?有學者考證,東漢年間,在涼州擔任郡守,同時,又有侯爵頭銜的,只有一個人,他叫張江。
由于涼州地處軍事戰略要地,張將軍守峽谷,守土有功,被朝庭賜為“破羌將軍”。這個“破羌將軍”,跟出土的四枚銀制將軍印,完全吻合。那么,疑問來了。這位張將軍怎么會擁有如此精美的,如此規模龐大的青銅車馬俑隊呢?據此,專家作了推測。這位張將軍制作的青銅車馬俑隊,制作了兩套,以備精選。
一套送皇帝,一套留存。去世后,后人將這套留存的青銅車馬俑隊作為陪葬品。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先生,一次到甘肅博物館。當他看到這組青銅車馬俑隊的時候,被其中的一只“銅奔馬”吸引住了。于是,取了一個名字叫“馬踏飛燕”。塑造一匹馬和一只燕子,疊加在一起,不光給人以“馬踏飛燕”的視覺效果,卻又完成了一個完美的藝術意象——天馬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