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雕塑與所有的校園物質景觀一樣,積淀著歷史、傳統、文化和社會的價值,蘊含有巨大的潛在教育意義。校園雕塑通過被解讀,不僅使學生掌握一定群體的環境知覺,同時從雕塑作品中領會特定文化的設計思想、態度、情感和價值觀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校園雕塑大都運用抽象與象征、隱喻和悖論的手法表現,特別是我國的校園雕塑,一般具有紀念性、象征性、激勵性、裝飾性等特點,突出思想審美、重視德育潛化,或著重表現人類的智慧和對真善美永恒的追求。
校園雕塑是物質化了的精神載體,它是校園文化的載體,反應了一個學校的精神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質要求。所以校園雕塑的選擇與擺放也是非常關鍵的。首先,校園雕塑的選擇要符合校園的文化氛圍。在校園里我們常見的雕塑就是一些學者,比如馬克思、恩格斯等,還有一些精神榜樣,如雷鋒、焦裕祿等,這些雕塑的選擇就符合一個校園的文化氛圍。
然后,校園雕塑的擺放位置也是需要斟酌的。它的擺放位置要跟周圍的環境協調一致,比如清華園里的朱自清的雕塑,這樣的擺放就讓我們在清華園的時候時刻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給清華園增添了濃厚的文化氣息。校園雕塑作為一種精神載體,它具有文字屬性,同樣體現“文以載道”的精神。每一座校園雕塑均蘊含有一定的道德追求,能對學生產生巨大的道德潛化作用,激發學生對道德原則、道德規范在情緒上的認同,產生共鳴,同時對道德理想、道德建構產生向往之情。
在這樣的環境中,在這樣的文化影響下,會自然而然地激勵學生積極進取、勇于創新。學校雕塑是學校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裝飾、豐富和美化學校環境空間,豐富師生的精神生活,同時學校雕塑也是一個時代文化狀態的集中體現。1.人物塑像。這是最常見的學校雕塑。
在人物塑像中包括具體的人物塑像和抽象的人物塑像。具體的人物塑像是以具體的人物為主題,一般是遴選與該校有密切關系的知名人士。例如在學校的創立和建設過程中做出過重要貢獻的校長或領導人員,在學校的教學、科研工作中,乃至國家的教育事業或學校建設上做出過突出貢獻的人士,為國家的革命事業或社會進步做出過杰出貢獻的學校教師或學生等。抽象的人物塑像并不涉及哪位具體人物,而是以概念化的人物為主題。
例如,在校園塑像中以教師、學生為主題或表現老教師指導青年學生,或青年學生默默讀書等等用以營造學校里的學習氛圍:以某個體育項目運動員的動作形態鼓勵學生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等。2.紀念性雕塑。紀念性雕塑是以物的形態,表達某種紀念的意義。紀念性雕塑不僅可以是紀念某位具體人物,它也可以是紀念某一個歷史事件。例如清華大學的斷柱碑;北京大學的“一二九運動’雕塑等。3.寓意雕塑。
這是以雕塑的形態表達一個特定含義的作品。例如,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前的飲水思源“雕像華南理工大學建筑系前的孕育”雕塑。4.裝飾性雕塑。它是以雕塑的形態美化一個環境,標志或揭示著所在環境主體的內涵創造或烘托一種氣氛。如天津大學建筑館正面的南北兩側分別設置了一座中國的斗拱和西洋古典建筑柱頭的雕塑.既美化環境,又能揭示主體建筑的內涵。
作為—審美教育功能雕塑藝術的語言是以物質材料為載體的一種特殊的情感語言它與觀眾進行情感溝通的渠道既有具體的,也有抽象的、象征性的是一種深入、內在、本質的藝術語言。在優秀的雕塑藝術品面前,深刻的體會和感受能激發人們強烈的美感,在人們的心靈上打上深深的烙印。學校之所以需要雕塑,是因為雕塑藝術可以提高人的精神與文化水準,使人變得崇高灑脫享受到美好的感覺,使人的靈魂得到凈化.實現育人的綜合目的。
學校是育人的場所,在學校的適當場地安置雕塑是學校審美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其功能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審美的一方面是非審美的。學校雕塑藝術發揮這兩種功能,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育其審美能力,提高其人文素質使學生走向一種更高的精神境界,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這就是環境育人的重要作用。雕塑是一種對人類自身生存價值、生命意義積極肯定的藝術,是人類審美理想的感情凸現,也是人類相互間進行精神交流的一種特殊語言。
許多優秀的紀念碑雕塑.體現了一個國家、民族的崇高理想和斗爭歷史。人們可以從中了解民族的過去,也真實地從中體味現實。學生進入以雕塑為主體的環境空間后從對雕塑的外在形式和整體環境氣氛的第一印象開始繼而沿著由雕塑家通過作品和環境所暗示的導引方向,不斷領略作品的內容和所展示的外形美。
學生根據各種印象會對作品作出綜合性的審美評價。特別是當他們的視線與雕塑所展示的最佳角度契合時.往往會在剎那間引起他們深刻的心靈感應從而進入一種雕塑審美的佳境,并由此觸發一系列審美的心理活動。這便是雕塑審美功能的信息傳遞方式。校園是教書育人的地方好的雕塑作品、好的環境可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更好的關于人生和審美的教育,這也是教育之本、教學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