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高達5米的不銹鋼材質雕塑作品《雪孩子》,是首個落戶冬奧公園的雕塑作品。北京冬奧公園的游樂園里,堆了八只又大又胖又圓的雪人,加了黑方蓋的樹枝是它們的眼睛,胡蘿卜化身它們的鼻子。每個雪人的脖間都圍著一條喜慶的紅圍巾,頭上戴著英式沿邊帽。不遠處,有兩個不太一樣的“雪孩子”。它們長著方腦袋,沒眼睛也沒鼻子,一只背著另一只,像父子,也像情侶。從北京冬奧會倒計時82天起,它們就佇立在這里,陪伴著每一位來訪的游客。
這件高達5米的不銹鋼材質雕塑作品《雪孩子》,是首個落戶冬奧公園的雕塑作品。《雪孩子》的作者劉洋是哈爾濱人,他從小就在雪地里打滾兒,滑冰、玩冰爬犁不在話下。他還曾是中國最早的冰壺培訓班學員。劉洋現在是一名雕塑家,過去十年間,他在30多個國家留下了70多座雕塑作品。如今,一件《雪孩子》,將劉洋與冰雪、冬奧、家鄉,奇妙地連在了一起。“我在幾歲時就開始滑冰了,”劉洋說,每到11月,哈爾濱四處都是冰天雪地,“滑冰可能是我們唯一的體育運動”。
滑冰場通常是就地取材。劉洋記得,每年11月中旬起,同學們幾乎每周都在操場上澆冰。他們將裝滿水的大油桶擱在小車上,前面連一根三米長的鐵管,管子上鉆滿眼,一推車,水就會漏出來,“一圈一圈,澆得特別均勻”。劉洋也打過冰爬犁,玩過像冰球運動的游戲。但他們往往不穿冰鞋,而是把冰球扔在雪地上,追著跑,快樂極了。
冰雕在哈爾濱很普遍,不過并不是所有孩子都會做冰雕。劉洋就是會做的那一個,“冰雪對我來說,既是一項運動,也是一門藝術。”做冰雕這件事,從小學陪伴他到了高中。劉洋愛做一些簡單的小動物,體量不大,一般40多厘米高,做冰雕的工具是寬一點的木工鑿子——扁鏟。有趣的是,據他觀察,做木雕和做冰雕的工具很像,“所以在雕塑圈里,做冰雕的和做木雕的往往是一批人。
”20世紀90年代末,日本青森縣在哈爾濱舉辦了中國最早的冰壺培訓班,第一批學員包括本地體育工作者、體育記者等。劉洋也在其中。不過由于工作繁忙,他去得不多。“這一批最先學會冰壺的學員里,有中國冰壺項目最早的隊員、教練和裁判。我們國家現在的冰壺水平是很不錯的,拿過世界冠軍。
我經常跟朋友開玩笑說,原來我曾經離國家隊那么近過。”劉洋笑說。后來,劉洋來到了北京,成為一名導演,做過電視欄目,也拍過紀錄片。大概是青少年時期做過冰雕的緣故,劉洋干脆辭去了工作,扛起雕塑刀和巨錘斧,做起了大型城市雕塑。
沒有工作室,也沒有助手,劉洋只身一人,走遍世界各地,在一座座城市中“建造風景”,也升起了一面面鮮艷的五星紅旗。“我們這個職業的宗旨就是用雕塑連接世界。”在他看來,藝術是相通的,雕塑是耐久的藝術,雖沉穩安靜,但同樣能夠表現美、傳達情感、傳承文化,能展示中華民族的風采。在國外的時候,劉洋常給當地朋友看哈爾濱冰雕的照片。“我們在冬天用半個月時間建起一座冰的城市,有樓,有街道,多達十幾個建筑,最高的有好幾十米,跟一個外國小鎮似的。
”劉洋說,外國朋友看到都大為驚嘆,稱贊哈爾濱人民的“鬼斧神工”。在劉洋的雕塑作品里,跟體育有關的雕塑占比不小,作品《防線》《高山上的世界杯》等都是富有動感的競技體育題材類雕塑。2012年,劉洋發起了“國際雕塑創作營聯盟”,多國創作營一呼百應,紛紛加入。
在劉洋看來,體育賽事讓運動員有了展示的舞臺,藝術同樣需要一個舞臺。劉洋覺得,自己有責任把這件事做起來,讓雕塑行業得到更多人的認識。奧運會是體育界的盛會,同時也是世界人民交流互鑒的文化盛宴。劉洋表示:“文化和體育都屬于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它不是剛需,但能讓生活很美好,能愉悅自己的身心。”作為一名職業雕塑家,劉洋將目光投向了北京冬奧會。一直以來,體育的夢想、冰雪的情結,都讓他想為祖國、為冬奧創作雕塑作品。事實上,擺在北京冬奧公園的《雪孩子》,是劉洋“方頭雪孩子”系列作品中的第四件。這個系列的創作不斷發生著變化,不僅在造型設計上越來越萌,肢體形象也越來越模糊化。如果說最初的還能大概分出正反,而在冬奧公園里擺放的《雪孩子》已經分辨不出了。
當《雪孩子》系列慢慢朝著萌化和模糊化狀態前進的時候,它也越來越貼近雪雕的風格。“這個雕塑的塊面之間的變化也很柔和,我用了一個字,叫‘潤’。”劉洋說,文化像水一樣,潤物細無聲,可以很柔和地去改變一些堅硬的東西,也能讓一塊原本尖利的石頭變得柔軟、變得光滑。劉洋認為,擺放在冬奧公園的《雪孩子》應該是一個團結友愛的形象,傳達“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理念。
“享受過程才能讓生活變得美好。就像跑步,每一步都跑得很開心。得了冠軍開心,沒得冠軍也開心。”他說。這兩個“笨笨的”的“雪孩子”,一個背著一個,沒有任何競技之感。圍觀者既看不出這對雪孩子的身份、性別、職業、關系,也看不出它們的地位尊卑。作品呈現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展示的是“人類的團結”,是奧運精神的體現。
劉洋說,從奧林匹克格言中加了“更團結”可以看出,奧運精神追求的不僅是“更高、更快、更強”的競爭和突破,更是人類的團結和互助。他打了個比方,就像小朋友在一塊踢足球,可能并不是誰想贏誰,而是大家想在一起玩,“體驗的是一起做事情的快樂。”入選北京冬奧公園的其他雕塑作品的作者,不乏劉洋的朋友。
他們來自英國、土耳其、意大利等國家,因雕塑而結緣,又因北京冬奧會,讓各自的雕塑作品展現在同一個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