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是值得中國人民永遠銘記的日子。75年前的今天,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完全勝利。上午9點,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臨時展廳內,正在舉辦《應聲立循聲進——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35周年回顧展》。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全家福專題展覽前,年逾九旬的葛道榮久久駐足,凝視著照片墻上的30名幸存者及其家屬,感嘆其間流逝的七十余載歲月:“這么多年過去了,全家福也放進了這里,這里就是我第二個家。
”“1937年,我剛滿10歲,和弟弟妹妹躲在難民區教室里,3個日本鬼子‘咣當’一腳踹開了門,端著上了刺刀的槍,刺傷了我的右腿,現在還留著很長的疤痕。”當年尚是孩童的葛道榮拖著受傷的腿,死死地護住懷里的弟弟妹妹,“他們一個2歲,一個5歲,我們坐在水泥地上,又冷、又餓、又怕。”葛道榮清晰地記得83年前發生的一幕幕,“我到現在都能想起他們的嘴臉,我們3個小鬼,碰到了3個日本魔鬼!”1984年,紀念館籌備組登報召集南京大屠殺遇難者家屬,收集遇難者資料。
“看到消息我就來了,當時這里還是一片荒地,全是土坡,旁邊就是萬人坑。”1937年,葛道榮的叔父葛之爕、舅父潘兆祥、舅父王鈞生先后被日本侵略者殺害,“一直生活在一起的家人就這么沒了,填寫資料的時候,我用毛筆一筆一畫仔細描下他們的名字,再看著它們被刻在墻上。
”35年來,葛道榮參與了170余場南京大屠殺遇難者悼念活動,接待了很多外國和平人士。“除了公祭、家祭,從幼兒園到大學,從現場到視頻,只要舉辦相關的活動,我都會來參加,我想讓更多的人了解這段歷史。我剖開傷疤,一遍遍地說自己的故事,描述現場,說到自己淌淚,后人聽到我們這一輩人的經歷,才能真正體會到大屠殺對中國人民造成的巨大傷害。”當年,50歲的段月萍接到任務后,全身心地撲在了資料收集工作上,翻遍了南京市所有的檔案館和圖書館,去往北京、上海等地,將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一一收集。
“我4歲就跟著家人逃難,過著顛沛流離的日子。我永遠都忘不了小時候看到日本飛機轟炸的慘象,我們受日本侵略者的害,受得太深了。我能活到現在,要拼命地把所有日本的侵略罪行收集齊,讓所有人都記住這段歷史。”段月萍將當時做調查記錄時用到的工具全部捐給了紀念館,“有些資料模糊不清,我就用放大鏡放大看;去采訪幸存者需要錄音,所以錄音機也是很重要的東西;
這是我的記錄本,用來隨時記錄。都是我們做籌備工作時用到的東西。”“75年的時間,已經過去好多輩了,我們一定要一代一代地把愛國主義教育進行下去。”段月萍說,建設紀念館有兩大任務,“首先是對外宣傳,我們反對戰爭、反對侵略、維護世界和平;另一方面教育我們的人民,愛祖國、愛人民,把我們的國家建設的更好、更富強,不再受外人欺負,這是我們這一代人堅守的信念。
”在過去的35年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面向國內、國際,以史料、文物、建筑、雕塑、影視等綜合手段,再現南京大屠殺悲慘歷史,揭露日本侵略者的屠殺真相,已成為國際間祈禱和平與歷史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在批駁否認南京大屠殺的言論、開展民族精神教育等方面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