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對夫婦讓“慰安婦”像走向世界韓國藝術家金運成、金曙炅夫婦。1988年,兩人從韓國中央大學藝術學院雕塑專業畢業。從校園到社會,描述歷史和社會問題一直是他們的創作主線。聊到動情處,兩人嚴肅、糾結、痛苦和惋惜。采訪中,金曙炅說:“我們想通過和平少女像尋求共鳴,特別是少女像旁邊設計的空椅子,就是希望讓坐在上面的人都能感受到——這段歷史不是別人的,而是自身經歷的,讓他們理解‘慰安婦’受害者,去追溯真相,也是為了收獲更大的感動。”2015年10月28日,由韓中兩國藝術家首次共同制作的和平少女像揭幕。
![和平鴿與少女雕塑](http://home.diaosu8.com/upfiles/21050917/172826_72731.jpg)
去年年底,韓日兩國就“慰安婦”問題達成相關協議,但讓韓國民眾不滿的是,日本仍缺少應有的誠意。日方隨后要求移走為紀念“慰安婦”苦難歷史而立在日本大使館前的和平少女像,更是無視受害者憤怒與訴求、無視愛好和平的韓國民眾讓日本真誠反省歷史的呼聲。在日本殖民統治朝鮮半島期間,有8萬至16萬朝鮮半島女性淪為日軍“慰安婦”,為了等到日本政府的道歉和法律賠償,韓國民眾20多年舉行了上千次的“周三示威”活動。和平少女像的創作者是韓國雕塑家金運成和金曙炅夫婦,近日,他們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真情講述了創作經歷和感悟。
![公園青銅少女人物銅雕](http://home.diaosu8.com/upfiles/21052318/180126_69389.jpg)
為表達對日本政府忽視“慰安婦”感受、只輕描淡寫進行賠償的做法,他們正打造“袖珍少女像”在世界各地推廣,目的是讓國際社會督促日本政府正視歷史,并對國民進行正確的歷史教育。請注意和平少女像的這三個細節環球時報:你們什么時候有了創作“慰安婦”少女像的想法?
金氏夫婦:1991年8月14日,曾被日軍強征為“慰安婦”的金學順老人鼓起勇氣,以親身經歷為證詞,第一個站出來揭露日軍強征“慰安婦”的罪行。1992年1月8日是周三,一些韓國民眾在時任日本首相宮澤喜一訪韓前到日本大使館門前示威,要求日本政府就“慰安婦”問題道歉,因為多少年來“慰安婦”問題始終沒有解決,被稱為“周三示威”的抗議活動一直在持續。有一次,我們經過日本大使館前,近距離目睹了“周三示威”,當時很有感觸,就想如何用藝術的手法將少女被強征、深受痛苦并憤怒的情緒表現出來。2011年,我們決定創作和平少女像。
到了那一年5月,我們先做了泥土版的小型少女像,也就是日本大使館前和平少女像的原型。我們在此基礎上募款,然后歷經6個月時間創作,其中3個月做泥土胚,再用3個月時間上銅漆。2011年12月14日,在第1000次“周三示威”活動時,為敦促日本政府正式謝罪和法律賠償,韓國第一座“慰安婦”銅像在日本大使館前的人行道上揭幕。
環球時報:和平少女像的初稿和后來立在日本大使館門前的雕像有什么變化嗎?金氏夫婦:有幾個最突出的變化:一是少女從漂亮齊整的短發變成不規則的鋸齒形狀,以突出“慰安婦”受害者被日軍強征,遠離故土的歷史;二是手的形狀從雙手扣膝變成雙拳緊握,不僅表達出憤怒之情,更表達出少女要與過去的悲慘命運、與現今仍想否定歷史的日本人做斗爭的意志和決心;
三是穿著草鞋的雙腳變成赤腳,而形態也從平放落地變成腳尖點地。“慰安婦”經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痛苦,戰爭結束后,有的回到家鄉后仍過著悲慘的生活,受到他人異樣的眼光,孤苦伶仃地離開人世。在韓國一共有283位登記在冊、愿意站出來做證的“慰安婦”老人,但有的仍無法過上安定的生活。創作過程中,我們不斷受到日本方面的壓力,但有民眾募款和支持,靠著一點一滴的積聚,我們決定堅持下來。目前,在韓國共立有27座和平少女像,6種形態,主要以日本駐韓大使館前的雕像造型為主。
我們不稀罕日本的10億援助金環球時報:你們最近為什么發起“袖珍少女像”活動?效果如何?金氏夫婦:去年年底,韓日兩國就“慰安婦”問題達成相關協議,同時雙方商定,韓方將成立“慰安婦”受害人援助基金,日方將利用財政預算向該基金出資10億日元,約合100億韓元。而日本政府還要求移走使館前的和平少女像。和平少女像,不是單純的一座雕塑,這是受害者對“周三示威”的記憶,它還原封不動地保存了韓國民眾為制作少女像團結在一起的精神。
拒絕日本政府“這樣”的100億韓元,而是以募集1億韓元的“袖珍少女像”為起點,用我們的力量募款100億韓元,來共同守護真切期盼自由與和平的“慰安婦”受害者的名譽,以及這片土地上人民的尊嚴。即使“和平少女像”被移走,我們也要讓更多的“袖珍少女像”推廣到韓國,甚至是全世界各地。
繼續傳遞少女像的內涵,是我們發起該項活動的宗旨。我們設計出高10厘米、20厘米和30厘米三種規格的袖珍少女像。預訂這些少女像的不光是韓國人,而是全世界的人。2月5日,活動開啟46個小時,便募集了1億韓元款項,完成預期目標。2月27日,募集到2億韓元…
老實講,我們非常驚訝,內心也充滿感激。更重要的是,我們看到,原來有這么多人感同身受,也對日本的做法憤怒,這加深了我們的責任感。在美國立像讓西方人了解那段歷史環球時報:二戰期間,日軍強征的“慰安婦”不僅限于亞洲被侵略地區,荷蘭、澳大利亞等國也有被日本軍國主義奴役的“慰安婦”受害者。讓和平少女像走出韓國、走出亞洲的過程中,你們有什么感悟?
金氏夫婦:除了韓國,我們在海外共立有3座慰安婦和平少女像。一座在加拿大多倫多,另兩座在美國。美國的兩座,一座于2013年7月立于加州洛杉磯附近格倫代爾中央圖書館前的公園,另一座2014年8月立在密歇根州。格倫代爾市區公園內的少女像,讓更多人知道了日本曾犯下的戰爭罪行。在此之前,對西方人來說,日本讓年幼的少女變成性奴隸備受傷害的歷史他們并不太知道。日本對本國人民的教育也并不包含這段侵略行徑,也沒有讓別人知道這段歷史,戰后的日本,守禮儀,經濟強,愛干凈,一直都以很好的形象示人。
揭露他們曾經犯下的罪行,給日本一直樹立的良好形象形成打擊。隨著這段歷史被揭露,很多日本人覺得很不是滋味,在他們接受的教育里,并沒有這樣的“事實”。當時一些日本人到格倫代爾市議會,說“沒有這樣的歷史,不能立像”。不知道歷史的日本人想這樣一筆帶過,知道的人想徹底隱藏這段歷史。
他們說,“慰安婦不是少女,都是些有夫之婦”“都是上了年紀的女人”,而事實上,很多“慰安婦”受害者都是在少女時期被強征的,根據她們的證言,當時年齡也就十幾歲、二十幾歲。中國也有很多的慰安婦受害者。韓國當時受日本殖民,被強征的婦女還要遠離故土。但日本政府對后代的教育中,竟然不包含這樣的歷史,而日本人也不會主動去了解這樣的事實。
“慰安婦”少女像立在美國公園,讓更多旅美日本人,以及更多西方人了解到那段真實的歷史。現在很多人到洛杉磯旅游都去看少女像。“原來日本人曾經這樣?”很多當地人或游客都有了這樣的想法,再次思考他們眼中的日本,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過去對日本的歷史認知。
而少女像所在地,幾乎成為一個地標,很多人專門去看。我們在海外雖然設立了3座少女像,但洛杉磯這座是唯一在“慰安婦”問題不是日本用錢就能解決的公共場所設立的,其余兩座像都設在“韓國人會館”里,不會受到什么時間限制。“慰安婦”問題不是日本用錢就能解決的環球時報:韓日兩國政府去年底就“慰安婦”問題達成相關協議后,日方提出移走和平少女像,對此你們怎么看?金氏夫婦:雖然韓日政府就“慰安婦”問題達成相關協議,但其中忽略了受害者的態度,日本也不承認戰爭罪行,沒有謝罪和反省之意,特別是日方提出撤走少女像的“要求”更是讓我們憤怒。
少女像是在韓國民眾募款、鐘路區政府許可下立的,是包含“慰安婦”痛苦與20多年韓國民眾“周三示威”歷史的象征物。任何一個國家估計都難以理解,全世界沒有這樣的事情——奮斗了20多年來爭取的權益一夜間被顛覆,而且拋離受害者本身,這是讓“慰安婦”老人最無法接受和憤怒之處。紀念“慰安婦”受害者的和平少女像,是韓國證明和銘記“慰安婦”遭受苦難的重要象征,但日本一直竭力要求韓國移走這一雕像,并將其定為日韓“慰安婦”協議的重要內容之一。
日本以為給相應的錢就可以解決,這根本不是什么為了協商的“協議”。環球時報:“慰安婦”問題該如何解決?你們未來還有什么計劃?金氏夫婦:痛苦的歷史不容忘卻、不容篡改,之所以反復強調,正是為了讓今天和未來不再重蹈過去的不幸。過去的歷史也是現今的歷史,只有通過對歷史的正確記錄,才能保障未來的和平。
通過日本反省侵略歷史,進行正確的歷史的教育,沒有戰爭、女性人權不受蹂躪、真正和平的未來才會到來。我們會以各種各樣的方式,促進和平少女像在各地的推廣行動。真心希望一定要在那些“慰安婦”受害者健在時,讓她們得到日本政府真真正正的謝罪。在首爾市城北洞的街路公園,坐落著首座韓中和平少女像。中國藝術家看到韓國和平少女像旁邊的空椅子,就有了這種想法——如果經歷了那段痛苦歷史的中國“慰安婦”受害者坐到旁邊多好。他們找到我們,開始共同創作。
未來,以韓中的少女像為基礎,在她們的旁邊,再坐上印度尼西亞、緬甸、荷蘭等國受害者,最后還有日本本國的“慰安婦”受害者形象,讓更多人知道這些女性曾經歷的戰爭、遭受的痛苦。讓象征她們的少女像這樣“坐”在一起,是我們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