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31日,“雕塑中國人的故事——人民的紀程主題性與紀念性雕塑大展”深圳站,在寶安區華一實驗學校拉開帷幕。本次展覽由國家藝術基金特別支持、中國美術學院和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聯合主辦,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承辦。來自中國美術學院的老師、深圳當地知名策展人以及深圳多所學校的美術老師共同參與。嘉賓合影。作為“深圳市經典作品進校園”系列活動之一,本次展覽以華一實驗學校為起點,將與8件在中國近代雕塑史中有著卓越審美的經典作品相關的視覺資料,以8個“盒子”的形式走進校園,為全校師生帶來一場既厚重又生動的雕塑藝術鑒賞展,并將于今年在深圳多個學校進行巡展。
深圳市華一實驗學校董事長謝紅鷹在開幕式上表示,培養學生的藝術感受能力,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一直是華一實驗學校的工作重點之一。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黨委書記潘曉蕾表示,“以美心喚人心”一直以來都是中國美術學院的建校理念,而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也是當下中國教育工作的重點之一,本次展覽便是一次推進社會美育的成功嘗試。她希望同學們能從展出的雕塑形象中受到啟迪,展開聯想、想象,直至體驗、創造,能在潛移默化中感受美、發現美、創造美。
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黨委書記潘曉蕾發表致辭。在開幕儀式上,中國美術學院向華一實驗學校捐贈了一尊經典中國人形象的教具作品——程曼叔先生的《少女頭像》。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桂娟、寶安區教育局副局長吳永明與潘曉蕾一起宣布“深圳市經典作品進校園”活動正式啟動。
儀式最后還展開了一場關于美育的發生、美的認知與傳播、孩子的“感受力”以及校園美育的生動討論。論壇現場。作為“人民的紀程主題性紀念性雕塑展”巡展的第四站,展覽秉承“讓美育在校園中持續生長”的美好愿景,8組雕塑以“記憶盒子”的形式進入校園,引導孩子們獲得雕塑作品中的藝術體驗。通過近距離的觀看和賞析,感受優秀藝術家的創作情志和藝術風姿,也在當代少年們的心靈中,播種對新中國歷史感覺的文藝視角。
參觀展覽。展覽從沈文強的《魯迅》、梁明誠的《新娘》、程曼叔的《少女頭像》、張得蒂的《日日夜夜》、王卓予的《提水少年》、楊奇瑞的《棋圣》、班陵生的《林風眠》以及張克端的《冬季草原》這8件體現近現代中國雕塑中有著卓越審美的經典作品出發,以著名的文化史學家瓦爾堡的《記憶女神圖集》作為內容呈現的方式,將不同類別,但與雕塑?同指向同?個形象符號的視覺資料進行整合,形成視覺化的記錄和組織,希望能夠展現藝術家的情志以及關于日常審美的圖景,以豐富可讀的方式,將藝術的感受力帶進中國的校園。
為了讓展覽能更好的深入校園,本次展覽設計了特制的展盒,可移動的設計以及金屬結構,讓展覽能以一種“可近”的方式在開放的校園環境中存在。除此之外,詳實的圖文介紹,立體生動的浮雕以及豐富多樣的道具,為孩子提供了多種進入雕塑的世界的角度。這次展覽以“雕塑中國人的故事”為主題,以“經典作品進校園”的形式,走進深圳的中小學校園,是學院以“美育普惠大眾、營造大美之境”為己任的一次有力實踐。
展覽以雕塑為切入口,以雕塑、攝影、繪畫、檔案、道具等多樣化的形式,試圖喚起孩子們對生活,對藝術、對自然的感受力,引發他們對于文化史、近代史、中國人形象的思考,從雕塑里感受歷史脈絡中關于中國人形象的“變”與“不變”。同時期望通過8種不同的類型的雕塑形象,及其背后一系列關于雕塑-形象-文化史-近代史-中國人形象等跨學科跨專業的展示,能將藝術家在個體經驗與歷史潮流中挖掘創作能量的過程可視化,將雕塑中凝結著的歷史情志傳遞給觀者,讓它們得以新時代重新發根,長出關于“美”的果實。
編輯姚靜霞審核汪新林(作者:深圳特區報記者彭軍)特別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新浪網觀點或立場。如有關于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于作品發表后的30日內與新浪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