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明清民居建筑木雕藝術與保護選自《文物世界》2008年06期,郝昌明明清時期山西民居建筑的木雕,主要用于門樓、檐柱、雀替、枋頭及廊柱等處,有時在窗格、欄桿等處也常常采用木雕構件,使古建筑呈現出一種古樸典雅、富麗華貴的格調。木雕藝術在古建筑中不僅具有裝飾作用,而且也展現了中華民族審美創造的悠久歷史,為中國工藝美術歷史增添了精彩的一頁。
一、山西明清民居建筑的木雕藝術木雕主要是靠錘、鑿等簡單工具,在打好稿子的木質材料上,運用高浮雕、淺浮雕、鏤雕、圓雕等各種手法進行創作,反映出圖案的凸透感和立體感的一種雕刻工藝品。木雕藝術用于建筑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有關資料記載,在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建筑物梁、柱、枋等木構件上已經有了動物圖紋雕飾,所謂“立木鳥獸,橫木龍蛇”。
我國傳統民居建筑中的木件雕刻,明清時才得以盛行,因為古代民居主要用木構架,而木材又易于加工,因此,木雕技術一經引入民居,很快便成了裝修中的重要技藝。木雕用于建筑構架上,不僅富有裝飾性,而且其構圖中寄托著祝福與希望,洋溢著親切的民俗氣氛,展現著主人的思想精神,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木雕技藝雖然明中葉才由宮殿、廟宇經改造后移入民居,但由于此時正是晉商崛起之際,這一技藝很快就被熱衷于在故里起房筑院的山西商人大量采用,從而形成獨具特色的山西民居木雕裝飾藝術。商家建筑的木雕裝飾以著名的祁縣喬家大院為例,這是清末民國初年晉商大賈喬致庸的宅院,在宏偉壯觀的大院中精致的板繪工藝和巧奪天工的木雕藝術隨處可見,雕刻品個個寓意深刻。
每個院的正門上都雕有各種不同的人物,如二院正門木雕有八駿馬及福祿壽三星圖,又叫三星高照圖。二院二進門木雕有:花博古和財神、喜神。正房門樓為南極仙騎鹿和百子圖。其他木雕還有天官賜福、日升月垣、麒麟送子、招財進寶、福祿壽三星及和合二仙等。此外,柱頭上的木雕也是多種多樣。如八駿、松竹、葡萄,表示蔓長多子;
芙蓉、桂花、萬年青,表示萬年富貴。過廳的木夾扇上刻有大型浮雕“五蝠捧壽”等傳統裝飾紋,造型優美,栩栩如生。廣告藝術與設計優勢有哪些填信息,雜志免費領商家民居的建筑木雕裝飾上主要是突出商家的富裕和的吉祥寓意,也表達了晉商的興盛和“儒商”的經營理念,整體木雕顯得富麗堂皇,琳瑯滿目,也代表了我國北方明清時期民居建筑木雕的最高水平。
官家建筑的木雕裝飾以山西陽城皇城相府為例,這是中國清朝康熙大帝的老師、《康熙字典》的總裁官、文淵閣大學士光祿大夫陳廷敬的故居,整座建筑反映了明末社會狀態、清初政治面貌和宗教信仰,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和研究價值。作為當時朝廷的高官,也作為當時富甲一方的陳家,在建筑裝飾的風格上可以看出兩面性的特點,與其他山西商家大院的建筑木雕藝術的風格有所不同。
它既想表現出自己的奢華生活,又特別注重禮數,所以大多數的木雕和其他雕塑中很少看見龍的形象,而更多使用的是“卷草紋”來表達臣子對天子的服從。從藝術性上來看,皇城相府用簡單而優美的線條和造型作為木雕的主要風格,很多建筑從頭到尾雖然都雕滿了各種圖案,但并沒有失去建筑本身的藝術特色,不會讓琳瑯滿目的木雕占據人們的視覺,反而更加烘托了整個建筑的氣氛和藝術特色。它集中了南北的木雕風格和特色,融入了更多的儒家思想,是我國北方民居中官文化的代表。皇城相府的建筑木雕文化以其精湛的技藝、優美的造型成為北方官家園林的代表,表達了封建社會的政治面貌和宗教信仰。
民間普通人家的民居建筑木雕裝飾分布于全省各地,地方特征性不是相差很大。當時的木雕藝術在民間一般應用于佛龕、窗格、家具和屏風等。風格或細膩或豪放,手法或浮雕或鏤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山水、花鳥、人物和民間流行的簡樸裝飾紋樣來表達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對吉祥如意的祈禱,和商家、官家相比,顯得簡單,粗糙,而且在數量上也是很少,多數是以簡單的圖形元素為主,但也不乏精品的存在。
明清山西民居木雕作為古代民居建筑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對建筑物起到了裝飾美化的作用,同時它本身也具有一定歷史的、科學的、藝術的價值。山西民居木雕以完整美觀、莊重大方的藝術風格著稱,這些木雕構思巧妙,工藝細膩,線條流暢,反映出木雕工匠們精湛的藝術造詣,具有的很高的藝術價值。木雕作為建筑的裝飾構件,既有獨立的觀賞價值,又與整體建筑渾然一體,運用多樣的形式和手法,采用豐富想象力和表現力,化俗為雅,或諧音,或明示,或暗喻,以景寄情,莊重而典雅,具有強烈的生活趣味,且蘊含著豐富的哲理和思想內涵,體現了宅院主人傳統的道德文化和審美情趣,展現了山西這一地區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和燦爛的民間藝術。
二、木雕文物的維修與保護明清時期出現在山西民居建筑中的木雕藝術品,是封建社會晚期建筑中的一顆奪目的明珠,為我們科學地研究當地建筑、民俗、文化、藝術等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資料,因而對古建筑構件木雕的維修和保護也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在進行古建筑維修時,首先要堅持“保持文物原狀”的原則,對于木雕的維修就是要保持它的原有工藝,因為只有保持了原工藝才能為后人進一步研究和發展這一工藝提供有價值的實物證據資料。但在現實中,深諳這項古代傳統技術的民間老藝人越來越少了,而且新的建筑材料和現代化的建筑工具不斷出現,維修人員不愿用原工藝中的簡單工具,進行復雜的手工操作,因而在維修中有人采用新工藝新材料來代替。
但實際維修結果表明,采用現代工藝制作出來的木雕與古代工藝的效果是不同的。手工雕刻雖然相同的花紋細看有所差異,但其線條靈活多變,生動形象。采用新材料,利用機器制作出的圖案雖然完全一致,但失去了原有的古拙感,且明顯是死板的圖案,失去原有價值。
我們可以用新方法新材料來進行加固和輔助保護古建文物,但不能用它來完全代替原有構件,維修木雕還是要著重強調使用原工藝,不會損壞原有的型制和質感,這樣才能發揮它的文物價值,才能真正做到保護文物。此外,明清山西民居非常多,一些已被確定為文物保護單位,但大多數無法列入文物保護單位行列,而且這些房屋有很多是屬私有的,且大多有人居住。但是居住者往往多是沒有遷居能力或少數不愿遷居的人,或是租房的流動人口。多年來,由于文物保護意識淡薄或缺少維修資金,不少古民居由于年久失修,毀壞或被拆除,其中一些非常有價值的磚、木、石雕等構件也常被損壞或出售。
長此以往,依附于古建筑的這些寶貴藝術品會在不久的將來隨著古建筑的日漸減少而不斷拆毀,隨著商品流通的不斷增加而慢慢流散各地,需要我們認真思考,采取對策予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