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環路,從1991年底開工建設到1993年5月通車,搭建出新的城市框架,助力徐州社會經濟全面發展;三環高架快速路,從2014年4月30日三環東路高架快速路正式通車,到2015年9月30日三環西路高架快速路建成通車,再到2016年10月20日三環北路高架快速路建成通車…
如今,三環南路快速路主線開通,徐州城市交通再次揭開新的一頁。這條路,早已成為地標,融入徐州人的情感,承載著徐州人的記憶。“周末咱們去三環路玩吧?”、“好啊,聽說很多人去照相,那些雕塑可好看了!”這對話現在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奇怪,三環路有啥好玩的?
事實上,1993年夏徐州三環路通車之后不僅極大便利了交通,一段時間里真的就是市民們的熱門打卡“景點”。市民陳虹回憶說,1993年夏天三環路開通后,單位搞活動,她和同事們一起去參觀了三環路,還專門站在“古州飛虹”環島邊拍照留念;市民肖志軍說,三環路全線開通時他還在上學,他和同學從老礦大南邊的環島出發,騎自行車順時針轉了一整圈,吹噓了好一陣子;個體跑運輸的劉先生回憶,他當時經常沿104國道往返于徐州與河北之間,每次回來看到秦虹橋邊的“飛機”雕塑,心里就會有種馬上到家的踏實感覺…
徐州作為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和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截至1990年全市機動車超過10萬輛,城市日出入車流量超萬輛。特別是上下班高峰時,車流、人流占滿道路,過境和市區車輛全部擠壓在二環路及其他市內道路上,城市交通不堪重負。當時,這樣的道路設施已經難以適應徐州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
1991年10月9日,市委、市政府召開三環路建設動員會,三環路工程自此拉開序幕,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當時,三環路建設規劃需征地4385畝,拆遷各種建筑40多萬平方米,建安費用概算為2億多元。為保障征地拆遷款按補償規定標準兌現,相關部門專門下發通知,在全市開展“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交通人民辦”大動員,號召干部職工參加義務勞動或“以資代勞”。
一時間,從機關學校到工礦企業,從部、省駐徐單位到駐徐部隊,從市區居民到郊區鄉村,大家一呼百應、慷慨解囊,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齊心協力,積極支持三環路工程建設。根據當時的新聞報道:在青年路小學上二年級的學生王威拿出了12.78元的壓歲錢,成為第一個為三環路捐款的人;
一位20多歲身穿黑裙子的女青年將1萬元現金送到三環路指揮部,名字都沒有留下…像這樣熱心支持三環路建設的人太多太多,全市人民捐款總數達到1800多萬元。征地拆遷工作歷來是工程建設的一個大難題,但建設三環路過程中的征地拆遷卻創造了奇跡。
按照規劃設計,三環路在郊區共占用土地3500畝,拆遷房屋約18萬平方米,涉及140多個單位、29個村、1000多戶4500人,經過全民齊心協力,全區不到20天就完成了拆遷任務。來自全市六縣、郊區公路站和市公路管理處工程大隊等8支筑路大軍約8000人,浩浩蕩蕩開赴各自工地,在徐州城區周邊打響了一場前所未有的交通工程大會戰。
伴隨著建設者們夜以繼日、無論陰晴的工作,1993年5月1日,三環路全面竣工通車,歷時528天,8000多工程建設者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全線共設置“古州飛虹”、“巨龍騰飛”、“奔馬”、“銀鷹凌空”、“體育之鄉”、“能源之光”、“科技之春”、“群星燦爛”共8座大型平交環島雕塑。1993年5月3日,全線通車儀式在“古州飛虹”環島舉行,全城矚目。三環路建成后,進一步強化了徐州的交通樞紐地位,將途經徐州的四條國道、兩條省道連接起來,緩解了過境交通和市區交通壓力,從根本上解決了城鄉接合部交通條件,形成了徐州市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管道“五通匯流”的主體樞紐格局;
城區面積由原來的50平方公里擴大到200平方公里,為徐州現代化大城市的規劃、建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大大改善了徐州的投資環境,擴大了徐州的對外影響,提高了徐州歷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三環路建成后,造型優美的八處環島雕塑成為三環路上的一大亮點。它們如同一件件賞心悅目的藝術品,展示著徐州的歷史文化和城市風貌,落成之初就吸引著無數市民和游客觀賞。用現在的話說,那就是網紅打卡地。后來,這些雕塑名更是成了地標名稱。
時間一晃,20多年過去了。城市發展“東進南擴”不斷外溢,私家車也早已普及到千家萬戶,物流業的飛速發展更是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徐州人曾引以為傲的那條三環路漸漸跟不上城市發展的節奏和需求。2012年起,三環路迎來了一場新的變革,在三環東、西、北路上開始修建高架快速路:2014年4月30日,三環東路高架快速路建成通車;
2015年9月30日,三環西路高架快速路建成通車;2016年10月20日,三環北路高架快速路正式通車;2022年1月19日,三環南路高架快速路主線通車。市民出行速度大大提高,老百姓拍手稱“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