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清晨六點,還是惺忪睡眼的我們就出發了。車子在山道上盤旋,濃霧彌漫著狂奔著,像要在天亮前去趕場。到達撒瑪壩時,梯田還裹在云霧中,站在觀景臺眺望,如臨大海之濱,波起峰涌,浪花飛濺。太陽露出半邊臉后,云霧漸漸散開,好似新人扯去面紗。呈現出來的,不僅是梯田的形,更是梯田的勢。這是千山萬壑、拔山蓋世的勢。
![不銹鋼太極人物雕塑](http://home.diaosu8.com/upfiles/21052120/205037_83135.jpg)
層次分明的梯田,如鬼斧神工的版畫,雕刻在大山腹背上,渾然天成,逶迤磅礴。依山而造的梯田,如哈尼人隨和的性格,耕墾在順其自然里,錯落有致,寬窄有別。陡峭處,田如天梯,美若龍脊,每一道都似光陰的皺紋,每一丘都似歲月的年輪。沿著崎嶇小路往下走,看著悠悠下田的農人,仿佛時間沒有走動,千百年來都是這樣。看著慢慢行走的婦人,仿佛怕弄醒襁褓中的嬰兒。一頭牛從柴房過,伸長脖子往里面瞅,犁鏵閑置在角落,輕嘆一聲甩著尾巴走了。
路過一間窩棚,說是簡易的田房,高山峽谷間,田地離家遠,為方便耕種,在田間地頭蓋的。農忙時帶上吃住用品,帶上耕地的牛、守家的狗,一住就是十天半月,等田里的活做完了才回家。哈尼小伙行不行,要看活路做得怎么樣,若是筑埂、鏟堤、犁耙樣樣來得,就會贏得姑娘的愛慕。千百年來,哈尼人世世代代修堤筑埂,把終年不斷的山泉溪澗,用水筧溝渠引進梯田,遵行“刻木定水”的民約:根據一股山泉能灌溉的面積,估算每塊田應得的水量,按水流經的先后順序,在水溝與田塊入口處的橫木上,刻定那塊田供給的水量。
梯田,有梯才有田,只有一梯梯上去,才成一方方田地,只有一梯梯辛苦,才有一方方收成。哈尼人,信奉萬物有靈,一座山、一條河、一個寨,都是心中的神。稻有神,水有神,秧苗也有神,女兒不愿離家哭嫁,爹媽就會以秧神為例勸說:秧苗長大了,是要嫁給梯田的;姑娘長大了,是要嫁給男人的。梯田,種出了紅米,養出了鴨子,還藏著鯽魚和泥鰍,供養著山寨。
梯田,是大地的母愛,喂養著哈尼人。無論山寨再大,在滄桑的梯田眼里,永遠都是孩子,永遠都要養育。每一個伸向梯田的村口,都似嬰兒的一張嘴,貪婪地噙著梯田的乳頭,吃飽了也不松開。每一個陪伴梯田的山寨,都是梯田心頭的一塊肉,暖在心里,疼在心窩。梯田,是勞作繁衍的忍者。人背,馬馱,牛耕,雞鳴,狗吠,鴨嬉,魚游,無一不是隱忍。
水車,織機,鋤頭,砍刀,石盆,木桶,葫瓢,無一不是隱忍。水牛,無需牽趕,獨自到田,自行回家,路在心中。蘑菇房,拴住了全家的心,擋住了全家的雨。火塘,溫暖了哈尼人的家,傳遞了哈尼人的情。男人女人都要下田,將一年的期盼插在一彎彎水田中。插秧是婦女的事,裸露的腿扎進水中,像一叢竹筍拔來拔去。
插完秧,換上干凈的服飾。往后,一個個節日開始了,一個個新人戀愛了,處處飄蕩著歌聲:“哈尼的男人阿哥喲/肩扛著犁耙下田來/哈尼的女人阿妹喲/身穿著新衣下田來…收割時節,樂曲伴著祭祀,微風撩著裙裾,一桌挨一桌的美食,從街頭擺到街尾,那是果實的展示,也是朋友的聚會。至夜,篝火點起來,歌兒唱起來,拉起的手滿是迷離的溫情,溫情里有人傳遞荷包,有人跑去樹林,老人圍坐著、說笑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