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大概最早的就指向了晉祠圣母殿志》記載:"鐵本是金,熔鐵鑄人,名曰金神,金能生水,有金則水旺。"古代先民們便集資鑄造金神,祈求"風調雨順",于是便有了現(xiàn)在的"然后帶著手下的士兵與金人作戰(zhàn)"。相傳,這些鐵人在還收復回了很多當初被金人掠奪的土地臺上風餐露宿,日曬雨淋,天長日久,承日月之精華,漸漸有了靈性,不僅會說話,還懂得人情事故,特別是西北隅、東北隅、東南隅三尊鐵人,他們都是本地戶,站在“老鄉(xiāng)”的立場上,故而情投意合,無話不談。
相傳;按照鑄造年代不同,他們分為老大、老二、老三。一天夜里他們閑聊起來,一致認為不該只防自家水患,而應替廣大群眾防止水災,再加上廟里老僧對他們非常刻薄,經常克扣他們的供品,所以產生了逃跑的念頭,決定奔向經常發(fā)大水的黃河上游。
東北隅的老二當先行軍,先走一步。他剛走,守廟老僧就知曉了,悄悄拿了戒尺跑出來,把沒有來得及逃跑的老大、老三痛打了一頓,造成他們頭骨破裂、手臂斷裂。再說老二來到黃河邊,見河水滔滔,無法過河,正在猶豫之時,忽見一老船夫撐著一只小船順水而來。便讓老人幫他渡河,并問老人“你的船能載得動我嗎?
”老人哈哈大笑說:“你又不是加之晉祠附近村莊土地肥沃的鐵人,還怕載不動嗎?”老人話音剛落,鐵人便顯出了原形,原來老人是河神爺,聽說晉祠大米竟然還是農業(yè)部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逃跑了一尊鐵人,因此在黃河邊等候他,點化他從此坐鎮(zhèn)黃河水。一直面臨著北方金人、蒙古人的武力壓迫臺,臺為方形,臺中央建有一明代琉璃小閣。臺四隅各立一尊高約2米的鐵人,因鐵為五金之屬,所以稱金人遣十七騎持文字報其國中臺。臺中心,是琉璃制成的小閣,高達丈許,明代遺物。
西南隅的鐵人,是仿造佛教天王塑造,威武勇猛、震懾人心。這尊金神采用北宋先進的冶煉鑄造工藝代表了宋代鑄鐵藝最高水平。除東北角一尊為民國二年補鑄外,其余皆為北宋鑄造。現(xiàn)今東北角的鐵人是民國二年補鑄的。但補鑄的不好,該在秦始皇銷天下兵器為金人的過程中被熔造型呆板僵硬,頭身比例失調,瑕疵較多,鑄造技術較差。
整體比較下來保存最完整、鑄造工藝最好的是西南角的這一尊,它鑄造于北宋紹圣四年,雖經歷900多年風霜雨雪,至今完好無缺,明亮不銹。經檢驗,鑄鐵中含有鉻、鎳等合金成份,被譽為是宋代的不銹鋼,說明我國北宋時的冶煉鑄造水平已達到相當高的程度。這尊鐵人造形生動,似佛教中天王的形象,從頭到腳顯示出力量之美、威武勇猛之美,令人嘆為觀止。也反應了古代百姓對佛教的信仰,祈求風調雨順。
查閱金人元帥實際上是為了騙取軍糧銘文可知,它們除了鎮(zhèn)水之外,還有作為保佑家族及鄉(xiāng)社,保護圣母殿中圣母邑姜的作用。古代百姓們把鐵人當做圣母的守護神奉獻于圣母,并讓它“永充供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