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里奮力游泳的猛男,可以定義為“乘風破浪”;對于套在游泳圈里的戲水者來講,游泳圈有著多重“安全”的意義;熱衷于“扎猛子”的青島大爺,如果定格他們下水過程的瞬間,能夠表達什么呢?青島雕塑家燕丕杰正在創作的“游泳”系列雕塑,是對家鄉情結的闡釋,也延續了他作品中對人的多樣性的多種思考。自高中時期就對雕塑著迷的他,在創作與生活中兜兜轉轉,終于在青島即墨鄉村里的工作室找到了最佳的狀態,明晰了自己創作雕塑的意義。他認為,雕塑作為一個物質的存在,是創作者用來表達精神的承載。
雕塑不會死,藝術不應該有落伍的概念;藝術家不應該被潮流裹挾,而是要不斷與內心對話,用作品跟世界溝通。喜歡古典藝術的燕丕杰,在高中時期“感覺畫畫就是憋在二維里面,有勁兒使不上。”后來,西安美院與青島六中的合作,讓燕丕杰接觸到了雕塑專業。
雕塑帶給他全新的藝術體驗,上山挖點泥捏捏,“感覺很過癮。”看著母校門口的雕塑小鹿,他覺得自己如果走純藝術這條路,雕塑是很好的選擇。2001年,上海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開了雕塑專業,那一年,也是雕塑家向京和瞿廣慈執教的第一年。燕丕杰與九個同學,成了雕塑專業第一屆學生,同時,也成為向京瞿廣慈工作室里的一員。
“老師要求我們大一就開創作設計展。”向京、瞿廣慈與學生們同時奮力向上生長,經常為了創作整夜不睡覺。“之前我只是看著雕塑過癮,對做雕塑非常有欲望。進入大學碰到了這樣的機會,終于沒錯過。”雖然大一的時候還對雕塑很懵懂,燕丕杰還是在老師的指導下,一個猛子扎到最深,找到自己的問題,不斷進步。在藝術視界開闊的上海,潮流的裝置藝術、影像藝術也曾影響過燕丕杰,“就覺得雕塑語言有點局限,特別想干大事兒,做一些有點實驗性質的藝術創作。
”回首大學時代,燕丕杰總結為他創作過程的一個演變過程。“我們小時候都是聽家長的話、守規矩的孩子。大學之后,自我意識才清醒。”他首先很清楚自己不要做老師,要走純藝術之路。后來,從各種實驗性藝術里又回歸雕塑,“那些嘗試給了我新的力量。”畢業之后,燕丕杰簽約一家公司,繼續自己的創作,曾有一陣兒也想走潮流藝術家的道路,他想用特別的、顛覆大眾審美的作品來展現自己,最終卻走進了雕塑的死胡同,擰巴了。燕丕杰慢慢總結,自己不合適做潮流藝術家,應該尋找一條更清晰的路。
雕塑究竟是什么?有很多人會說雕塑就是人像,“實際上雕塑是對物的一個闡釋,一個理解。”經過反復思考,燕丕杰提高對雕塑認識的維度,認為看雕像不僅是看到雕塑作為物的表象,而是看雕塑表現的復雜的生活實質,“雕塑是在訴說精神層面的東西。”燕丕杰第一個有“精神”的雕塑可以追溯到大二創作的《清晨》,一個頹廢的男性雕塑,表達大學生青春反叛的一種狀態。這個雕塑如今放置在燕丕杰的工作室小院里,見證著他的創作歷程。“我延續著這個系列,現在把那種頹廢轉變為亞健康狀態。
”在當下社會,亞健康成了很多人的常態,這是燕丕杰用雕塑呈現的人的“不好”的一面。在傳統審美中,雕塑要表現“高大上”,而人的狀態是多樣化的,每個人也都是很多面的。燕丕杰骨子里有股勁兒,就想多窺探不同的東西。“很多人不愿意看到不美好的‘真實’出現在藝術作品里。他們認為藝術作品的美就是漂亮。我的創作就是要顛覆這個認知。”燕丕杰畢業后創作了《神的孩子》系列,以胖娃娃為主造型,每個胖娃娃都有凸出的眼睛,不是大家傳統審美的可愛,而是有些許“恐怖”。
燕丕杰說,其實藝術并不高級,藝術是每個人要抒發的東西,如果都一樣,就只是復制品,變成一樣的豈不是很可悲?偶然的一段山村生活,讓燕丕杰顛覆了很多認知,看待事物打開了不同維度。他開始反思城市生活,也對生存狀態有了更為清晰的理解。如今,他在一個農家小院里做雕塑,“狀態非常好”,并同時進行多個系列的創作。青島人總想用自己的作品表現家鄉,《游泳》系列是燕丕杰一直想做的“命題作文”。小時候,燕丕杰就喜歡在海邊看大爺扎猛子,“青島人在大浪里搏擊的精神,是與生俱來的,可以做這個系列的緣起。
”他想用海邊不同的人的狀態,創作洗海澡的人們各種過程中的百態。《歸來仍是少年》系列延續頹廢的風格,但又與之前的創作不同,“是與之前的對話,很有意思,會繼續做下去。”只不過,如今創作心境的不同,體現在創作作品的細節里,作品的氣質也就不一樣了,“這是我一個比較自信的狀態。
”對燕丕杰來說,如今已經到了“見山還是山”的境界。那些《神的孩子》,也成了更為圓潤的小胖孩,讓人在觸覺與視覺上都沒有阻礙,顯得很干凈。在最近一組小胖孩的創作中,甚至有些作品很像安靜的小沙彌,有了佛性。燕丕杰解釋,這種佛性,是一種狀態,純凈的狀態。
在創作中,燕丕杰自我意識不斷加強,對自我認知越來越清晰,排除了各種標簽之后,逐漸提煉出最真實的自己。“雕塑不是我的特長,而是我的生命,我的人生,我要做的事兒。”對人生的認識,對事物的認知,燕丕杰都用雕塑來表達,“做一個藝術家,有一個很重要的標準,就是有沒有用心創作。”褪去了年少輕狂,燕丕杰今后的作品里會有大量的中年男子形象出現,反映人生百味。
而他的創作,也要擺脫潮流,追求雅俗共賞,“又好又不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