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道,在近期發布的一項回溯研究中,美國農業部動植物衛生檢驗局的研究人員稱,在美國野生白尾鹿群2019年采集的血液樣本中發現了新冠病毒抗體的痕跡。然而,美國農業部卻對此予以否認,稱這“幾乎可以肯定是假陽性”。這究竟是怎么回事?
![公園梅花鹿群石雕](http://home.diaosu8.com/upfiles/21052312/120631_28220.jpg)
打開鳳凰新聞,查看更多高清圖片野生白尾鹿。圖據美國《史坦頓先鋒報》2019年樣本新冠抗體呈陽性這意味著啥?據悉,美國農業部的研究人員對來自密歇根州、伊利諾伊州、紐約州和賓夕法尼亞州的600多只野生白尾鹿血液樣本進行了新冠病毒抗體分析。結果發現,共有三分之一被抽樣的白尾鹿體內存在新冠病毒相關抗體,其中密歇根州有高達60%的樣本檢測出了抗體。7月29日,美國農業部動植物衛生檢驗局的研究人員以預印本形式在平臺發表了相關論文《野生白尾鹿感染新冠病毒研究》。
文中寫道,研究人員對2011年至2021年間采集的白尾鹿血液樣本進行了分析。分析結果顯示,2021年1月至3月收集的385份血液樣本中,有40%能檢測到新冠病毒相關抗體。研究人員發表的相關論文《野生白尾鹿感染新冠病毒研究》。截圖自平臺而值得注意的是,進一步檢測發現,在2020年1月前收集的239個樣本中,同樣發現了新冠病毒陽性抗體的存在。
其中,2020年初收集的樣本中有3例檢測出相關抗體,2019年收集的樣本中有1例檢測出相關抗體。2011年至2018年的樣本中,未發現任何抗體存在。那么,2019年這1例陽性結果,是否意味著新冠病毒在美國野生動物中出現的時間提前至了2019年呢?
研究人員在論文中對此進一步解釋道,2021年大部分陽性樣本的抑制率在80%~100%,而2019年和2020年陽性樣本的抑制率相對較低,僅有30.03%~43.72%。通常而言,抑制率大于30%,就會被認定為陽性。
然而,較低的抑制率可能受其他因素干擾而出現,比如潛在的免疫增強或減弱、非特異性抗體結合或檢測到其他冠狀病毒抗體導致的交叉反應。美國野生白尾鹿血清樣本檢測結果示意圖。圖據美農業部前后說法矛盾美專家認為不排除交叉感染然而,據美媒報道,美國農業部直接否認了這一可能,稱這“幾乎可以肯定是假陽性”,因為它的抗體水平非常低。
而這與其此前聲明稱“對檢測結果十分有信心”略顯矛盾。據美媒報道,美國農業部此前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所有檢測程序都采取了合理的預防措施,以確保數據的準確性。研究人員還使用了兩臺不同的機器進行抗體測試,以確保得出結論的準確性。因此,相關數據結果表明,新冠抗體在鹿群中已相當普遍,大量的鹿很有可能已經感染過新冠病毒。美媒報道稱67%的密歇根州野生白尾鹿存在新冠病毒抗體。圖據此外,美國農業部同樣在一份聲明中向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表示,“第二次檢測的結果反映了第一次檢測的發現,即確實檢測到了新冠抗體。
”美國《國家地理》進一步分析道,如果檢測到的是其他冠狀病毒的抗體,那么在新冠疫情暴發前和疫情期間采集的白尾鹿血液樣本中,其體內的抗體水平應該相似,但239個樣本中僅有1例為陽性,說明并不存在交叉感染的情況。但非營利組織的新興威脅和全球衛生安全主管丹尼爾·鮑許則認為,盡管兩次測試讓他對這一研究結果有信心,但并不能完全排除交叉反應的可能,因為可能有許多尚未被發現的冠狀病毒在動物中傳播。
鹿群感染途徑仍然成謎德堡所在州曾突然叫停鹿群采樣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問題引起了研究人員的關注:這些白尾鹿究竟是如何被感染的?美媒報道指出,盡管研究人員懷疑野生鹿群是被人類感染的,但他們對感染途徑并沒有任何確切的結論。他們在論文中列舉了新冠病毒進入野生鹿群的幾種潛在傳播途徑:一是與人類接觸,包括圈養鹿、實地研究、保護工作、野生動物旅游、野生動物康復、補充喂養和狩獵等多種活動都有可能實現傳播;
而其他的潛在傳播方式,包括通過受污染的水源或接觸其他被感染的物種。美國特拉華州亨洛彭角州立公園內的野生白尾鹿。圖據法新社據《人民日報》此前報道,值得注意的是,根據美國“全國鹿協會”官網7月14日的消息,由于新冠病毒影響,馬里蘭州和西弗吉尼亞州在2020年秋天完全停止了對獵殺鹿的“慢性消耗性疾病”的采樣測試工作。巧合的是,美軍德特里克堡生物實驗室就坐落在馬里蘭州,距離西弗吉尼亞州也不遠。
根據美國媒體此前的報道,2019年7月,德特里克堡生物實驗室“因廢水凈化系統出現故障”而被暫時關閉。馬里蘭州西部坎伯蘭市地方媒體“時代新聞”網站稱,2020年秋天的那次停止采樣,是自2010年在馬里蘭州鹿群中首次發現“慢性消耗性疾病”以來,第一次停止采樣測試工作。馬里蘭州自然資源廳發言人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表示:“這是為了防止新冠病毒傳播,保護工作人員和公眾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