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兩岸城市藝術節——城市文化互訪系列”活動中重要的展覽項目,由臺北市立美術館籌組的“臺灣美術發展1950-2000”展覽將于2006年9月15日在中國美術館開幕,并舉行“美術論壇”。凡對此次活動感興趣的社會各界人士均可報名參加,中國美術館將為與會者免去門票。講者:獨立策展人暨藝術評論家陸蓉之女士/實踐大學時尚與媒體設計研究所暨媒體傳達設計系教授講者:獨立策展人暨藝術評論家王嘉驥先生/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講師對談會與會者:美術史專家和研究者,美術院校研究生,及參觀展覽的公眾聯系方式:中國美術館學術一部64070320;
郵箱:liwan99cn@yahoo.com.cn論壇參與者限100人。報名者接到中國美術館回復后,可于9月15日下午1:30到中國美術館傳達室領取入場券。作為“兩岸城市藝術節——城市文化互訪系列”活動中重要的展覽項目,由臺北市立美術館籌組的“臺灣美術發展1950-2000”展覽將于2006年9月15日在中國美術館開幕。臺北市立美術館自1983年建立以來,即致力于現代與當代藝術的推廣,在研究、展覽、典藏及教育推廣上進行了全方位的建設,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成為臺灣地區深具影響力的美術館。
在關注現當代藝術的同時,臺北市立美術館還十分重視對現代美術史發展脈絡的梳理和研究,并自2003年始相繼策劃并舉辦了“長流——50年代臺灣美術發展”、“前衛——60年代臺灣美術發展”、“反思——70年代臺灣美術發展”、“開新——80年代臺灣美術發展”、“立異——90年代臺灣美術發展”等特展,這一系列以10年為一單元的學術專題展,大致呈現了20世紀下半葉臺灣的美術發展面貌。
“臺灣美術發展1950-2000”展即是在上述系列特展的基礎上,擷精萃華,選擇了111位代表性藝術家的121組件作品,包括繪畫、雕塑、攝影、裝置、錄影藝術、行為藝術文件記錄等,基本勾勒了50年的臺灣美術輪廓,以助大陸觀眾簡明清晰地宏覽寶島之藝術。
50年代是臺灣地區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折性時期,突出的美術現象是民間畫會的蓬勃興起。從大陸移居臺灣的藝術家和本土的藝術家,在中國畫和東洋畫兩個不同的領域各有發展,并互相影響。60年代是臺灣畫壇西潮涌動的時期,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等現代流派席卷臺灣,尤其是“五月”和“東方”畫會,在50年代末期即為現代繪畫運動的旗手,積極倡導現代藝術,他們的努力在60年代開花結果,整個畫壇以“前衛”的姿態、創新的精神,大膽進行新技巧、新媒材的探索。70年代的臺灣畫壇彌漫著濃郁的反思氣息,鄉土意識高漲,藝術家多以鄉村生活和底層百姓為創作題材,表達對現實的關懷。
70年代的藝術家還以陶土為創作媒材,導致臺灣現代陶藝的萌芽,并繁盛于80年代。同時,70年代的攝影家關注土地與人的關系,拍攝了一批經典的深具人文關懷的紀實攝影藝術。如果說60年代的臺灣畫壇一度視寫實主義藝術為洪水猛獸,那么,70年代則在很寬的層面上回歸寫實藝術,這與鄉土情懷有關,與現實關懷有關,當然,還與1976年舉辦于臺灣的美國畫家懷斯的作品有關,此外,旅居紐約的臺灣畫家照相寫實主義風格的作品等等,均為70年代的具象寫實畫風增添了色彩。
80年代的臺灣美術沿著兩條主線發展,其一是許多留學回臺的藝術家,以集體展覽的方式,推崇西方抽象藝術。他們多著眼于藝術本體的探索,研究形、色、空間的關系,探討藝術發展的多種可能性。其二是具象藝術家們倡導“藝術回歸生活”,致力于對社會現實和個人精神狀態的表現,他們以明確的形象反撥抽象藝術,并表達自身對現實問題的關注和思考。90年代是裝置藝術、影像藝術大行其道的時代,多元的文化環境給藝術家們的藝術探索提供了各種路徑,藝術的舞臺因此而異彩紛呈。
如此規模盛大的展事,猶如一本流動、立體的臺灣地區藝術斷代史,流連于5個展廳之間,我們仿佛徜徉于上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的臺灣藝壇,那些精彩的藝術家和優秀的藝術作品串聯起來的藝術史,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視覺上的愉悅抑或沖擊,更多的是深心里的感動和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