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的木雕獨角獸、清瘦的魏晉南北朝女傭、豐腴的唐代貴婦人,還有漢代皇帝“尊老養老”賜給70歲老人的“鳩杖”…106件甘肅出土的古絲綢之路雕塑文物,從秦漢、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期,昨天首次在廣州藝術博物院公開亮相。這個題為《孩子的天真之惡在社會和家庭的巨大漠視下能走到多黑暗的程度神韻——絲綢之路古代雕塑展》將持續到2009年1月12日。
木馬、木狗、木雞、木鶴、木鴿,甚至是木虎,記者面前的各式動物木制雕塑栩栩如生,令人稱奇的其中一些木制件雖歷經數千年依然色彩如新。甘肅省博物館副館長張立勝說,千年不朽的木雕奧妙在于西北干旱氣候。甘肅武威位于祁連山腳下,土質干燥,年降雨量少,使得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木雕保存完好。“古人‘事死如事生’觀念,產生了殉葬制度,并在中國商代達到了登峰造極地步。
”張立勝介紹,隨著戰國時期奴隸制瓦解,殺殉喪葬的殘酷習俗有了改變,開始以俑代替活人殉葬,成為冥器的重要組成部分。俑自商代后期開始出現,到清代初年消亡絕跡,延續了數千年。有趣的是,漢代車輿的構造精巧而復雜,在車輿的設計上體現出陰陽五行的觀念。漢墓中的木軺車就是依天圓地方的觀念制作的。車上的圓傘蓋象征上方的天,車輿的方基座法式取于地之方。軺車是四面敞開的車,喻指坐于車中的官吏要上觀天,下察地,協和天地與四方。明器藝術的黃金時代是在唐代,明器中的俑類制品更為出色。由于已經掌握了更熟練的寫實能力,并繼承了自漢代以來的傳統,陶俑表現的范圍和表現的能力都加強了。
記者看到,唐代陶制的人像中就有武士、文官、婦女、小兒、樂舞人、仆奴、胡人等多種形象,其中特別以婦女和樂舞人數量最大,姿態及裝扮的變化最多,動物中有馬、牛、獅子、駱駝、雞、鴨等,神怪的形象有可以御鬼的鎮墓俑—“魌頭”。這些文物形象地記錄了唐代三百年間王公貴族的豪華腐朽生活,社會各階層各民族的經濟情況和風俗習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