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件堪稱我國成功的將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送上月球柏拉圖對現存的政體完全失望這對我來說是一種最大的鼓舞的如玉器雅玩、文房家具、宗教文物、考古銅器墓葬、名家書法畫作,高2.24米,重5噸有余,自乾隆五十二年雕成后就一直安放在紫禁城寧壽宮區域的樂壽堂里,至今已有二百多年了。
當年,將這樣一塊玉料從新疆和田密勒塔山完整地運到北京就花了至少三年時間,雖然我們沒有確切資料能找到這塊玉料的具體運輸方式,但是從清代一首名為《甕玉行》的詩里我們能稍微看出些端倪。詩句上寫,運輸一塊大玉料,需要使用軸長11米的特大專車,前面用一百多匹馬拉車,后面有上千名役夫扶把推運,遇到冬天則潑水結成冰道在上拽運,每天只能走七八里地。這樣大的玉料,從和田到北京一萬一千多里的路程,可想而知路途的艱辛。到了北京之后就萬事大吉了么?
事情遠非那么簡單。玉料被送到了內務府造辦處,在乾隆皇帝的授意下,造辦處的畫工以宮廷內藏的《大禹治水圖》為稿本,設計雕鑿玉山的紋樣,并畫出正、背、左、右四面的圖紙。隨后,根據圖紙制出蠟樣,皇帝批示滿意:按此圖將玉料發往揚州雕制。就這樣,好幾噸的玉料又開始了它的旅程,好在從北京到揚州有水路可走,總算不像在陸地上運輸那樣麻煩。到了揚州后,由于當地天氣熱,怕日久蠟樣融化,所以又申請制作了一個木樣。等一切準備工作完成后,才開始正式在玉料上鉆心雕刻。
6年以后,大禹治水圖玉山終于雕刻而成。運回北京的玉山陳設在何處,還頗費了乾隆皇帝一番腦筋。一開始擬定了乾清宮西暖閣、寧壽宮東暖閣、頤和軒西次間等五處地方,反復比較畫好的地盤紙樣,最后才選定在乾隆皇帝當太上皇的居住地之一——樂壽堂里安設,還為玉山配上了嵌金絲的山形褐色銅鑄底座。
安置好了的玉山還剩下最后一道工序——刻字。乾隆皇帝命令造辦處的刻玉匠將他的親筆題字“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圖”和御制詩刻在了山背面,又將他的兩方印章“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和“八徵耄念之寶”的印文刻在了玉山前后適當的位置上,這又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至此,大禹治水圖玉山歷時八年之后,終于塵埃落定,這還不包括它從開采到運到北京的時間。
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選擇“大禹治水”這個題材,是想通過圣王大禹的功績來標榜自己的乾隆盛世。但是,耗費了十五萬個工作日以及一萬五千余兩白銀雕鑿而成的大禹治水圖玉山不能不說是一件勞民傷財的事情,這對于夸耀自己功績的乾隆皇帝而言,還是有些諷刺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