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春節腳步越來越近,湖南有什么和牛有關的寶貝呢?在省博物館有一批和牛有關的寶貝,有些是展廳里看得見的,有些是在庫房壓箱底的。本報聯合省博解密壓箱底環保銅牛燈、影青牧童戲牛硯滴;展廳里神秘的蜴形動物飾提梁卣、謹防假冒的犧首獸面紋圓尊和少見的牛尊都是稀世之寶。省博除陳列館有館藏牛形青銅器外,還有“壓箱底”的庫存未展出。據省博物館原館長熊傳薪介紹,其中有件銅牛燈,不僅是全國唯一的牛形燈具,而且很環保。
據了解,這件還未展出的銅牛燈是漢代劉氏長沙王王室用的燈具。因為當時燒的煤油煙比較熏人,而這盞銅牛燈,不僅有燈罩,而且里面還有根燈管,“在‘牛’的腹部有水,燒出的煙通過煙管全部溶解在水里面了”。在省博的庫房中,還有一件牛形瓷器,白色有光感,通體潤滑,牛背上還趴著一個孩童,極富童趣。
據省博副館長李建毛介紹,這件看似小孩玩具的瓷器,名為影青牧童戲牛硯滴。“牧童戲牛是元代比較流行的器形,但是這件做工比較精致”,李建毛告訴記者,“牛的眼睛上用的點彩”,記者也看到,“點睛”的牛顯得很活靈活現。據了解,這件影青牧童戲牛硯滴是放置文房用來裝水的,這件牛形硯滴,可是省博的獨品“寶貝”。“我們很想確定這個獸首到底是牛頭還是羊頭”,今日省博物館講解員康小姐向記者解釋,她所指的這件文物名為蜴形動物飾提梁卣,據了解,這件器物是商代越人用來盛酒的青銅器具,“古時祭祀三身是豬、牛和羊,其中牛和羊的形象不易區分,我們一般看獸首的角,如果是直的就是牛,如果是彎的就是羊”。
記者看到,這件文物提梁兩頭的獸頭兩個角是向內彎曲的,博物館工作人員觀點一分為二。康小姐稱,目前博物館未定論這件文物提梁兩端的獸頭到底為何物。在省博物館青銅器展館,有一個全國唯一完整的牛觥即牛尊。據省博原館長、青銅器專家熊館長介紹,牛尊學名叫牛觥,產于商代晚期,牛尊在古時是貴族用來祭祀的酒器,“商代的審美觀比較講究,用各種獸形鑄造酒器,牛形觥是比較少見的”。據了解,目前發現的牛形青銅器不多,“因為牛的形狀很難鑄造,一般簡單的方形、圓形的青銅器比較多”。
記者看到,這件牛尊泛著碧綠的光澤,跟其他青銅器很不一樣,而且花紋雕刻精美。與牛尊的精美相左,犧首獸面紋圓尊具有湖南商周青銅器的鮮明特點:厚重高大,而且花紋裝飾詭異獨特。這件商周早期的尊,有三個牛頭裝飾,十分有氣勢,是用陶制塊范分鑄法鑄造的,所以有三個十字方孔,“鑄造時是墊了銅片的,取出時為美觀特做成十字形,”康小姐向記者介紹,“所以很多造假青銅器的人,不知道陶制塊范分鑄法的玄妙,行家一看就知道真假。”1962年,省博文物修復專家張欣如在涂家沖一家廢銅收購站的一堆破銅爛鐵中,突然發現一個銅片,上面的花紋像是商朝的。
張欣如挑出200多片銅片,開始修復拼合工作。兩個多月后,犧首獸面紋圓尊終于露出真面目。圓尊高73厘米,口徑61厘米,是同類型中最高的一件。腹部有3個犧首和3只立鳥相間排列,肩、腹部和圈足上飾獸面紋,以云雷紋為地,紋飾粗大,特別是其地紋,比一般銅器上的地紋要粗大。據考證,犧首獸面紋圓尊應該是在岳陽華容縣出土。
張欣如推斷,犧首獸面紋圓尊應該是在湖南本土制造,展示了湖南青銅工藝的輝煌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