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秀棠與他的徒弟,在他的長樂陶莊舉辦了一次別開生面的作品展,共展出徐秀棠本人的幾十件雕塑、茶壺、書畫作品,以及10多位徒弟的幾十件近作,蔚為大觀。徐秀棠以紫砂雕塑知名于我國工藝美術界,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從業生涯中,以其開創性的貢獻,將紫砂雕塑這個瀕于湮沒無聞的品種,發展為一個重要的產品門類。
改革開放初期,徐秀棠突破題材禁區,創作了“雪舟學畫”、“蕭翼賺蘭亭”等作品,以充滿人文氣息受到社會好評和肯定;繼而“坐八怪”、“四大書畫人物”等相繼問世,作品充滿令人深思的哲學意味和生活情趣,顯示了他扎實的寫實功夫和新穎的審美態勢。作為一個當代藝術家,徐秀棠的創新能力,是在保持和發揚傳統文化的同時,體現時代精神,不斷變化形式和全新的文化內容,同時把紫砂的特殊材質最大化地張揚開來,突破民間工藝美術的觀念和手法造型的程式化,而講究個性色彩,富有獨特的雕塑語言和深沉的文化品格。他的懷舊題材——“老墻角”,以一段泥墻作為展示環境,表現了不同外在模樣的少年,春天捅馬蜂窩,夏天掏麻雀,秋天捉蟋蟀,冬天玩冰凌等一系列天真爛漫的歡樂,其刻畫的生動性,真實的生活再現,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巴金像”,是應上海作家協會之請,為紀念巴金先生誕辰一百周年而作。他選用紫紅泥,用巴老仿佛剛剛說完“把心交給讀者”這句話的瞬間來表現這位世紀老人——額頭寬闊、嘴唇輕抿,目光溫和慈愛,材質的色彩像和煦的秋陽籠罩全身。巴老的女兒李小林在審看后說:“這是我爸爸塑像中最好的一尊”。
“秋有佳色”是徐秀棠心靈年輕、具有活力的表征,一個半跪著的長袍年輕女子,洗盡鉛華的姣好面容,平靜而優雅,厚實的衣服掩不住美好的身姿,像高遠的秋天靜穆,如秋花一般的從容、淡雅、莊重,一雙悵惘而又充滿企望的眼神,像立盡秋風的古代賢女子…這是作者對美的召喚和祈望,是長久回蕩在心靈深處的情愫自然流露出來…
難能可貴的是,徐秀棠還具有相當實力的書法功力,早在1975年,他的書法作品就入選江蘇省書法展覽,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在臺灣已很有較大的影響,他的書法以隸書和行書最為擅長,兩種風格互相滲透、映照,平正之中顯峭拔之態,圓轉遒麗,俊秀而又飄逸,具有整體上的流動感。徐秀棠的雕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和巨大的影響,在陶都,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絕大多數從事雕塑的人員,都和他有著或深或淺的師徒關連。從紫砂傳承的角度說,他的眾多的門生是他對紫砂藝術的最大最重要的貢獻,人們在師生展上除了欣賞到徐秀棠書法、雕塑和茶壺藝術外,也領略了他的門生弟子的業績——史小明承接老師涉獵雕塑和茶壺的機智融和,徐立禮敬陳曼生的造型和裝飾的恢宏,葛烜扎實、靈動的技藝,史學明的憨厚樸實的風貌,以及黃旭烽的如歌歲月的陶藝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