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為山為鄧小平定下“手插口袋”造型渡江戰役總前委五人雕塑群像豎立在南京渡江紀念館新館廣場前。五人雕塑用青銅鑄造,高為2.3米,雕塑立在80厘米高的平臺上。五人雕塑從左至右依次是粟裕、鄧小平、劉伯承、陳毅和譚震林。粟裕手拿望遠鏡,鄧小平手插褲袋,劉伯承表情泰若,眼神里流露出勝利的喜悅,陳毅手拿懷表,譚震林雙手握拳,每人神態逼真,刻畫得栩栩如生。
記者了解到,這組蒼勁有力的雕塑出自我國著名雕塑家、南京大學美術研究院院長吳為山之手。昨天下午,記者趕到南大,吳為山院長特地抽出時間向記者介紹了他的創作靈感和過程。吳為山介紹,因為五前委是革命的先行者,是千千萬萬解放軍的縮影,所以怎么去排序和刻畫曾讓他犯難過。于是找到一些珍貴的資料,其中包括第二、第三野戰軍總前委成員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粟裕、譚震林在淮海戰役前線的合影,于是以此作為創作中人物的排布站序。
細心人可以發現,鄧小平的雕塑形象和原照片區別最明顯:小平的雙手在雕塑上插進了口袋。就此變化,吳為山院長稱,歷史照片是生活,不是藝術,所以人物塑造又不能照搬照片,為克服臉譜化并分別塑造出每個人不同的性格特征,他分別進行精心定位并做出不同的動態設計。他稱,小平同志深受大家熟悉和愛戴,他在照片中動作是雙手握在腹前。
有人提議就按照這樣的造型還原歷史,但他還是感到這樣的造型不能充分反映小平同志機智果敢和始終自信的一面。隨后,吳為山院長翻閱鄧小平不同時期的若干照片中,發現小平喜歡將雙手插入口袋,最后就選定這種造型,而這樣的細節正是反映出小平睿智的精神狀態。
陳毅在雕塑中身著大衣,一手叉腰一手拿懷表。吳為山院長稱,陳毅是一位儒將,雕塑中陳毅拿懷表,體現他既有著詩人氣質,同時面對戰役胸有成竹。陳毅是留學歸來,習慣穿大衣。這里出現他穿著充滿褶皺感的軍大衣,不僅反映當時戰斗的艱苦,更讓雕塑從背后看,軍大衣猶如5個人身后的銅墻鐵壁,也把五人錚錚鐵骨烘托了出來。在雕塑中,劉伯承兩手背后,體現出身為總指揮的他雍容大度,穩操勝券,運籌帷幄。粟裕,微側身體,手拿望遠鏡,展現了他的勇猛。
譚震林,雙手握拳簡單下垂,也是他忠誠、實干、質樸的軍事家的寫照。昨天雕塑豎立起來后,有市民感覺塑像比例較小,似乎缺少一種氣勢磅礴的感覺。對于市民的疑惑,吳為山院長稱,雕塑選擇2.3米的高度,之所以不選擇更大比例做雕塑,是讓市民不需要仰視看偉人,你可以在偉人身邊,安靜地瞻仰。吳院長解釋到,看總前委五人雕塑,2.3米的高度在一個廣場是略顯小了,但在這組雕塑的背后,是大型雕塑“千帆競渡”,雕塑群在這組雕塑后,你近觀五前委像,就會覺得偉人就在你的身邊,能真切感受到他們的親近感和親和力。
而且從藝術角度來說,五前委雕塑和桅桿也始終在做對比,正好形成一個合適的比例以及抽象與具象的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