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人常說,在他們的城市里住著兩種人:一種是血肉之軀,一種是大理石或青銅之軀,兩者在數量上相差無幾,而且每天總是免不了要在各種場合碰面。前一種是人,后一種人就是意大利的雕塑,除收藏較多的博物館外,在街頭、廣場、公園、教堂、公墓、私人住宅甚至辦公大樓里都能看到,有些教堂則因有著名雕像而使參觀者絡繹不絕。雕塑成了城市路標意大利的很多城市都有收藏和展示雕像的習慣,在廣場上一般都能看到雕像。
意大利與希臘比鄰,在古羅馬時代就深受古希臘文化影響,后來又經歷了文藝復興和巴洛克藝術時期,所以留下的雕塑甚多。漫步在這些雕像和古羅馬留下的頹垣斷壁之間,仿佛又回到了已經消逝的遙遠年代。攤開意大利城市的地圖,以顯著紅色顏色標記的市中心一定在某個著名廣場、大教堂或是雕塑的周邊,如羅馬的斗獸場、佛羅倫薩的大衛像等等,旅游者們也往往從感受一個城市標志性的建筑和雕塑開始,如果迷路了,可以隨便問問街頭報攤的賣家,只要說出當地雕塑的名字,他們就能馬上在地圖上指出它們的位置。
意大利雕塑造型優美,其體積與真人相似。雕刻家不但以嫻熟的技藝出色地表現了不同人物的表情:或沉靜或悲傷或憤怒,并且細膩地處理了相關細節,如貼身如絲的柔軟衣物、反映出身體重量的床墊、臉上流淌的淚珠和因用力摟抱少女而深掐柔嫩肌膚的手指等。佇立在這些雕像前,看見如此“柔軟的”細節,會忘記它們竟都是用大理石雕刻的。這些雕塑可以說是滄海桑田的見證者,有的甚至已經存在了上千年。
即使有著不同凡響的身世,也很少呆在博物館里養尊處優,更多的是暴露在戶外繼續著它們的使命。惡搞雕塑熱銷意大利的雕塑多以對歌頌宗教人物和展現宗教故事為主題。不過幽默的意大利人并不會局限于嚴肅的藝術,好玩的雕塑也有的是。如今在意大利,最受歡迎的旅游紀念品就是某種搞怪雕塑復制品。那些藝術巨匠的經典作品都被加以夸張化、卡通化處理,米開朗琪羅的代表作、文藝復興的標志性雕塑大衛成了“肥仔”,維納斯也成了個胖女人。
這些被公認為人類藝術極致的作品經過后來人的“毒手”打造,以另類的風格帶來不同的藝術感覺,其銷量反而超過了中規中矩的傳統紀念品。雕塑城愛用名家命名除了熱愛藝術的人偏愛雕塑,尋常的意大利人也愛把雕塑作為居家裝飾品。
記者的一位住在農村的朋友說起雕塑來滔滔不絕,還拉著記者到自家的花圃看,指著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的雕塑自豪地說道:“這可是我請馬薩卡拉拉的工匠親自雕琢的呢。”馬薩卡拉拉是意大利最有名的“雕塑城”,大街小巷到處矗立著精美的泥雕、石雕和銅雕作品。商店、旅社、街道有不少以著名藝術家的名字命名,如米開朗琪羅咖啡館、拉斐爾旅社和羅丹中學等。這里的孩子從小就拜師學藝,長大后十有八九以雕塑或與雕塑有關的行當為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