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米高的淺色花崗石紀念碑上,一組典型人物雕塑粗獷而不失細膩。碑的頂端,隱約透出羌族碉樓的影子。這是北川新縣城抗震紀念園英雄廣場主題雕塑《新生》的雕塑小樣。在"5.12"特大地震兩周年之際,這個雕塑將矗立在北川新縣城抗震紀念園英雄廣場。3月21日下午,在成都雙流舉行的北川新縣城抗震紀念園英雄廣場主題雕塑設計方案評審會上,與會專家和有關領導一致認為,方案突破了傳統(tǒng)雕塑的表現(xiàn)形式,巧妙地將北川羌文化符號碉樓融入其中,通過三個典型雕塑人物的生動刻畫,給人以震撼、力量、信心、希望與智慧,體現(xiàn)了科學救災、科學重建、科學發(fā)展的理念,展示了災區(qū)的新希望、新生機、新活力。
"《新生》突破了傳統(tǒng)雕塑的形態(tài),是一個特殊的紀念符號與文化符號。"昨日下午,雕塑作者、成都藝朗雕塑藝術有限公司藝術總監(jiān)葉毓山接受本報記者電話采訪時說,雕塑造型創(chuàng)意來源于羌族的碉樓,其內(nèi)涵不僅是人們憑吊逝者、追思歷史、展望未來的體現(xiàn),也是對北川新生活的表現(xiàn)和未來的憧憬。葉毓山介紹,雕塑的設計創(chuàng)意靈感,是他北川老縣城、災后重建工地和羌寨感悟出來的,是災難的慘烈與羌族同胞的笑容給他帶來的心靈碰撞所得。
接到相關部門的設計邀請后,葉毓山于去年10月親赴北川尋找靈感。走進北川老縣城,他的內(nèi)心就被災難的慘烈震撼了,"可以說是觸目驚心。"走過廢墟,他的腦海里浮現(xiàn)的,是災難發(fā)生瞬間死者的悲戚與生者為搶救生命而不惜一切的場面。在吉娜羌寨,在任家坪,他眼中羌族同胞的生活秩序井然,臉上始終保持了笑容。"災難沒有摧垮北川人民,也沒有摧垮四川人民,更沒有擊倒中國人民。"一路走來,他感受到的,是一個民族的堅強與希望,"這是災后的新生,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八方支援帶給北川新生。
"回到成都,葉毓山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北川新縣城抗震紀念園英雄廣場主題雕塑《新生》很快就萌生出來,從構思創(chuàng)意,再到小樣完稿,葉毓山犧牲了大量的休息時間,最終完成了初稿,"一般的雕塑,需要一至兩年的時間,《新生》只用了9個月時間,這是一個奇跡。"北川新縣城抗震紀念園英雄廣場主題雕塑《新生》突破了傳統(tǒng)雕塑的表現(xiàn)形式,巧妙地將北川羌文化符號碉樓融入其中,成為一大特色。
成都藝朗雕塑藝術有限公司此前曾創(chuàng)作出了延安革命博物館、長春國際雕塑公園等眾多具有標志性的雕塑作品。不同的是,此次的雕塑是體現(xiàn)抗震救災精神,北川羌族地方特色與民族特色不可少。經(jīng)過反復思索,綜合在北川采風時的所見與感悟,葉毓山大膽地借鑒了羌族碉樓"缺而不殘"的形式進行創(chuàng)作。
主題雕塑為紀念碑狀,碑體正面上方,葉毓山設計的是羌族男子,通過神態(tài)與動作,體現(xiàn)出災區(qū)的堅強與智慧,表現(xiàn)災區(qū)人民從悲壯走向豪邁的奮斗歷程。碑體正面下部右側是一位身著民族服裝的羌族母親,母親的頭微側,似在緬懷過去,追思歷史。母親左側是一位奔跑的孩子,意喻重建后的新生。在母親的帶領下,新生的孩子走向陽光,憧憬美好的未來。根據(jù)設計方案,北川新縣城抗震紀念園英雄廣場主題雕塑紀念碑《新生》高21米,采用花崗石雕繪,總重量將達到300噸。
葉毓山介紹,紀念碑的高度設計為21米并沒有特殊的含義,這是由周邊環(huán)境比例所決定的。此前,他曾與相關人員專程到北川新縣城抗震紀念園英雄廣場進行現(xiàn)場測量,為確保觀感,他特地用一個空飄氣球進行測試。紀念碑的碑體上小下達,下面寬5米,上款2.5米,中間使用鋼筋混凝土骨架,外面則全部使用淺色花崗石進行雕繪后拼制而成。葉毓山介紹,由于花崗石浮雕的雕刻工序復雜,花費時間預計在8個月以上。
為確保紀念碑《新生》在"5.12"特大地震兩周年時與公眾見面,公司將先完成仿花崗石的玻璃鋼成品安防在預定地點,公開征求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待雕塑方案最終完善后,將采用淺色花崗石制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