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百雅軒798藝術中心,張光宇藝術回顧展在這里舉辦。在北京百雅軒藝術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大鈞的眼里,張光宇是一個被埋沒、被忽視的藝術宗師,需要世人重新認識。像張光宇這樣未被重視的藝術家正是百雅軒所關注的三類藝術家之一。百雅軒的業務涉及藝術品版權開發、展覽、藝術品投資收藏等領域,其中藝術品版權開發,是百雅軒相比于其他畫廊而言的獨特之處,也是李大鈞所說的“主營業務”,目前主要體現在版畫制作上。在進入這個行業之前,李大鈞曾供職于中國旅游出版社,做過外宣,非常看好中國的藝術市場。
因為覺得創業機會已經來臨,而未來一眼可以看到底的生活也難讓他有激情,2001年,李大鈞辭職下海。之后兩年,他做過設計公司、印刷公司、廣告公司,出版過音像制品。“到現在我還有很強烈的出版概念,我把自己定位為"藝術推廣人和出版人"。”李大鈞說。
這也是他后來將藝術品做成版畫的緣由之一:通過將藝術品復制后以版畫的形式“出版”,優秀的畫作也可以走進尋常人家。一旦決定了做藝術品市場,李大鈞就開始了深入的藝術品市場調研。他發現,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日本二玄社為臺北故宮復制了一批珍貴書畫,這些復制品對國內美術院校師生產生了巨大影響。李大鈞深受觸動,他的第一反應是,為什么中國的東西要讓日本人來復制?冷靜分析后他意識到,藝術品原作只有一件,要么價高難求,要么深藏宮苑,而復制能使好的藝術作品打破這一限制,市場潛力巨大。
2003年5月,百雅軒文化藝術機構正式成立,而它正是以超越日本二玄社為目標。之后,李大鈞跟北京故宮博物院合作,以紫禁城天地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的名義,進行館藏書畫復制。二玄社采用的是四色膠印技術,李大鈞覺得這種技術相對簡單,藝術表現力差,決定引進珂羅版復制技術。而這種帶有手工性質的復制方式,也保證了其市場定位和價格:既不像原作那樣稀缺,又同普通印刷品有所區分。
2006年,百雅軒和法國康頌公司合作制作絲網版畫,進一步提高了技術。故宮博物院等館藏復制品缺乏現代氣息,李大鈞開始轉向現代藝術作品,重視當代的、活著的藝術家,這也成為百雅軒和二玄社最重要的區別。在經營上,百雅軒將版畫根據市場需求,有些作品限量簽名發行,以供收藏;
另外還有一部分可以作為市場普及版。定價則是參考了歐洲同類同級別藝術家作品的價格。藝術愛好者、收藏家,甚至一些酒店、機關都成為購買群。版權是百雅軒進行藝術版權開發的另一核心,甚至重于技術。版權談判相當難,“但一旦尊重和運用它,和藝術家建立良性關系,那就是我的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李大鈞說。說到版權,不得不提吳冠中。正是吳冠中從百雅軒成立之初的大力支持,才使得百雅軒起點高,在成立第一年就開始盈利。而與吳冠中的交往,源自李大鈞在中國旅游出版社就已經打下的良好基礎。2004年6月,吳冠中的水墨精品珂羅版《鶴舞》、《故宅》、《墻上春色》等作品陸續在百雅軒問世。有了好的開端,百雅軒開始陸續同黃苗子、吳冠中、羅爾純等藝術家進行合作,成為這些藝術家的藝術推廣機構和藝術版權授權機構。百雅軒所關注的藝術家有三類:第一類是吳冠中、黃苗子這類經典大師;
第二類是像張光宇、祝大年等未被重視的藝術家;第三類就是有潛力、有成長空間的青年藝術家。“張光宇具有超時代性和國際性,他所設計的孫悟空形象影響深遠。宮崎駿、手冢治蟲等日本著名漫畫家對張光宇非常崇拜。”李大鈞舉例說。百雅軒在藝術產業鏈上各環節進行布局,業務涉及連鎖畫廊、藝術版權開發、版畫制作出版基地、藝術授權、藝術品投資收藏、中外文化交流、高端文化產品等,注重各個經營領域之間的關聯互動。比如,畫廊可以很好地推廣藝術家及其作品、復制品,這樣既有利于和藝術家合作,也有助于培養市場和客戶。
“藝術可以向很多產業輻射,藝術的產業化或產業的藝術化,是交互的。”李大鈞說,“百雅軒看中的是外延市場,這個市場巨大。”如今,百雅軒基本做到了每年翻倍增長,2012年預計營業收入將超過一個億。百雅軒的收入主要來自三大塊:藝術品版權經營、藝術品收藏經營、投資性資本運作。百雅軒的運作得到了資本市場的期待:2011年底,IDG資本以6000萬元價格購入百雅軒20%的股份。同時,李大鈞也表示,由于畫廊業發展時間比較短,經營經驗和人才匱乏,創新壓力比較大,百雅軒需要引進和培養更多的人才。
他還希望,能夠減少非市場機制下的競爭,“文化產業是"養"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