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鋼煉鐵廠東側花園里,擺放著十余件小雕塑。這些是煉鐵廠職工在廠領導的支持下制作的第二批雕塑。用各種廢棄管道做成的雕塑陳列在三高爐的環廊里,成為旅游參觀的一個重要部分。一個足有一人高、印有“為人民服務”字樣的白瓷缸子靜靜地“坐”在桌上。
這種白瓷缸,當年爐前工每人一個,它能勾起首鋼職工對那火紅年代的美好回憶。三高爐恢復的生產場景栩栩如生,加上聲光電效果,成為北京一處獨特的工業游去處。四角涼亭高4.5米,寬3.6米,用了七八十根除塵布袋龍骨,僅焊點就有上萬個。
兩三個月過去了,首鋼煉鐵管理區輔2作業區黨支部書記蘆超看著院子里的四角涼亭一天比一天有模有樣,又開始盤算新的雕塑項目。1983年進入首鋼煉鐵廠的蘆超經歷了首鋼最輝煌的時期。2010年隨著首鋼北京廠區全面停產,原本終日忙碌的職工一下子閑下來,一些年富力強的職工轉崗到了新崗位,剩下上有老下有小的職工和年齡偏大的職工轉崗為護廠作業、看守設備、拆遷配合,許多人不適應。為擺脫這種窘境,大家都在想辦法干點什么,隨處可見的廢棄鋼材、設備零件是最容易得到的雕塑材料,于是有一天,蘆超在群名湖早鍛煉,累了在涼亭里歇息,他突然一跺腳:“就做這涼亭吧”。
回到廠子和同事們說自己的想法,功鐵印和王振軍用疑惑的眼神看著他:這除塵布袋龍骨雖說有一定的強度,但是做那么大的涼亭,能支撐得住嗎?蘆超卻不以為然,開始對著群名湖畔的涼亭畫起了草圖,之后就和工人們開始建涼亭。除塵布袋是鋼鐵主流程所有工藝都會用到的除塵設備,其龍骨每根長約6米。這種除塵專用工具,在首鋼停產后,卻成了扔了可惜,冶煉又沒什么價值的雞肋。“大家都是搞鋼鐵的,誰也沒干過建筑。”眼看著用除塵布袋龍骨“蓋”起來的四角涼亭就要完工了,蘆超不禁感嘆起來。
“等骨架都弄完了,我們還打算在亭子頂裝透明陽光板,這樣能遮風擋雨,就更像涼亭了。”蘆超說,“其實涼亭只是一次嘗試。我們真正想做的是廠東門,最近聽說長安街西延工程,首鋼標志性的廠東門將整體遷移或拆除,如果能做一個廠東門的雕塑,將是對首鋼最好的懷念。”首鋼剛停產時,留守職工沒了方向,但大家沒有得過且過,心里一直在想能再做點什么。當時在三高爐擔任爐長的蔣輝就是這樣一個人。
他也萌生了用廢棄零件、鋼材做雕塑的念頭。如今走進三高爐,首先看到的就是他和同事們做的最早的雕塑作品—戰斗機。2010年停產時,首鋼煉鐵廠剛好度過91個年頭。為了紀念這個日子,他們決定用91根鉆桿拼接成一個戰斗機的模樣,希望停產后的首鋼依然具有戰斗力,向新的高空飛翔。有人稱之為“戰斗機”,而蔣輝他們更愿意稱之為“鳳凰涅槃”,因為91根鉆桿象征著首鋼煉鐵廠91年的生產史,之后,首鋼面臨著轉型,面臨著重生。“首鋼人不僅有粗獷的情懷,也有細膩的情感。
”首鋼煉鐵廠工會副主席馬德力感慨地說。后來,職工們的自發行動得到了領導的認可。首鋼在職工中開展鋼鐵雕塑創意作品征集活動,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職工開展技能培訓,為職工“就地轉型”,實現第二次再就業探索出路。首鋼鐵區管理處在辦公樓前的草坪處開辟職工鋼鐵雕塑展示園,第一批亮相的七座鋼鐵雕塑就是職工們的創新和嘗試。在老首鋼人的內心深處,這些“廢銅爛鐵”制成的雕塑凝聚著他們對首鋼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