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云港市素有“東海第一勝境”之稱,古跡豐富,歷史久遠,集名山、名海、名水、名竹、名石于一地,吸引著八方游客駐足流連。但,連云港游客到外地旅游總是大把花錢購買旅游紀念品,可是,外地游客到了連云港卻很“摳門”。連云港的旅游商品缺乏特色和新意是不少外地游客抱怨的焦點。“前幾年到到連云港來玩,回去捎的是貝殼和魚干”,今年再來一次,發現可帶回家的還是這些東西,連云港的旅游商品能不能多搞一些創新?“一位來自河南的游客抱怨著。
多年來,連云港的旅游商品缺乏創新,已經影響了來連游客旅游消費,成了港城旅游的一條短腿。相比之下,外地的很多旅游區景點,游客必須經過旅游紀念品商店才能走到出口。商品里的旅游紀念品從價值人民幣幾元的明信片、小配飾到幾百次的畫冊、幾千元的首飾和工藝品應有盡有。旅游紀念品也分別針對兒童、成年人和老人而設置,讓游客很難空手而歸。我們連云港的工藝品難道真的就不登大雅之堂了嗎?
回答是否定的。隨著連云港旅游業的不斷發展,港城的工藝品行業也出現令人欣慰的發展勢頭,比如出現了黑陶工藝品等等。相信港城在不遠的將來會有一個又一個的諸如“連云港黑陶”諸如“老藝頭”這樣的企業樹立起來,那時連云港的工藝品市場一定會萬紫千紅,春色滿園的。連云港工藝品的發展概況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與東其他文明不同的是,中國的古代文明始終不曾中斷。在這7000年的漫長歲月里中華民族創造出了燦燦的工藝文明。它種類繁多,技術精湛,巧奪天工,為中國贏得了“絲國”、“瓷國”、“漆國“的美譽,在東方乃至至世界工藝史上定下了輝煌的一頁。
連云港地處中國東部沿海的臍部,是中國早期人類活動的重要場所之一,其工藝美術發展可謂是源遠流長。在新石器時代,制陶、琢玉、石雕等已有較高的工藝水平。這一點被考古界稱為“人類天書“的將軍崖巖畫就是一個很好的佐證之一。
連云港傳統工藝工藝品主要有以下幾類:玉雕工藝品:連云港的玉雕起源于新石器時代,西漢晚期技術已十分成熟,尤其是解放后玉雕工藝受到政府的重視。石雕工藝品;連云港的石雕工藝品同樣可以上述到新石器時代,東漢暑期的孔望山摩崖佛教造像,比敦煌佛像壁畫早200余年。1958年,東海縣房山鎮壓有近百名石匠藝人赴北京參加人民大會堂、革命軍事博物館等十大建筑的建設,1976年他們又參加了毛主席紀念堂的建設工作。
手工手飾和金銀掛件:根據《贛榆縣二工局發展史》記載,清朝捻軍過境之后,青口僅有三家銀匠鋪子,到中華民國27年已有50戶左右,他們的主要制作婦女兒童的項鏈、項圈、手鐲、耳墜和福、祿、壽、喜字樣的裝飾品以及銀針、探條等醫用品。陶瓷工藝品:連云港的陶瓷工藝品源于新石器時代,從錦屏二澗村遺址出土的陶鼎和氏族公墓隨葬的陶器,如高足杯、豆等黑陶器具,質地精細,造型規整。連云港出土的晚唐時期的青彩、白彩和各種釉色的瓷具,造型豐滿、端莊、色彩純正、均致。
到晚清本地的陶瓷工藝品已經衰落落大方,直到解放后才開始恢復。竹、藤、草、柳工藝品:竹、藤、草、柳工藝品是連云港地區典型的傳統手工藝品。由于該類工藝品易腐爛,因此目前未見出土民國中后期由于天災人禍,連云港地區的手工藝陷入低谷,有的行業頻臨“人亡藝絕”的境地。
新中國成立后政府開始重視連云港工藝美術的恢復、發展。1990年,連云港地區工藝美術工業已形成10大門類,20個產品品種。在10大門類中,有8類產品出口。而竹編、藤編、草編是10大門類中最大的門類。20世紀60至70年代,連云港地區的雕畫、羽毛畫和噴繪畫成為工藝美術行業的一大特色。由于東海的水晶加工缺少優秀美術專業人才的滲入,在水晶工藝造型的研發方面,直到今天依然無法趕超浙、廣的水平。
總之,連云港工藝美術歷史久遠,但自古以來并沒有形成自己的體系,更缺少自己的特色,品種相對單調,發展得基礎相對薄弱,延續繼承的情況比較差,缺少自己的拳頭產品。作為一個沿海旅游城市,多少看來連云港沒有具備顯著特點的旅游紀念品。但是近兩年連云港的工藝產品開始出現令人欣慰的發展勢頭,比如出現了黑陶工藝品,出現了手工鍛銅工藝品等等連云港出現了一家注冊了“老藝頭“商標的工藝品公司。
老藝頭目前開發了幾百種工藝品擺件和掛件,大大小小,琳瑯滿目。作工之精、藝術水平之高都令人贊不絕口。老藝頭立足于連云港地域文化的開發、利用,他們制作的《西游記》場景浮雕掛件、西游記人物擺件、孔望山摩崖造像旅游紀念品等等,均是目前國內一流水平的工藝精品。
古老黑陶煥新彩連云港古稱海洲,從目前考古的挖據中發現,連云港藤花落遺址,是我國目前發現的50余處龍山文化城址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在藤花落遺址中出土大量的黑陶碎片,這說明連云港的黑陶至少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
黑陶是中國的傳統陶藝,這種陶有獨特的審美情趣,在古代多以表面透黑的砂質陶和烏黑光亮的細泥質陶為主,也有部分的磨光黑陶,器表以素為主。近幾年在連云港的黑陶工藝融古老制陶工藝與現代美術工藝于一身,在燒制上采有高溫密封窯和薰煙滲碳之法,黑陶制作采用轉制、模制、印坯、灌漿、手塑等多種造型手段,作品造型的古樸、高雅、形式多樣,已形成仿制、復制、創新三大系列,仿古、移植、復制、觀賞、實用、收藏六大類別300多個品種。
黑陶作品的表面效果已達到至光、烏光、漆光的程度。可以說黑陶這一古老的工藝在連云港換發出新的神采,受到國內外愛好者越來越多的重視和喜愛,成了連云港土特產的象征之一,也是收藏與饋贈的佳品。老藝頭的由來周先生是中國雕塑專業委員會的會員,對中國的手工藝品有著特殊的情感。一直夢想著能在中國傳統手工制品的開發方面做點事情,為此他走訪了國內的很多地方,看過很多手工產品和它們的作者,但能讓他覺得滿意并能有共同語言的卻始終沒能遇到。
直到有一天,他到太行山東麓的清西陵考察,在這里他被清西陵精湛的傳統手工工藝深深地吸引住了。那造型特異的銅鼎;精工打造的石師、石馬、石象;那配殿的雀替之上雕刻的數以千計的云龍、蟠龍等等,設計是那么的精美,做工是那么的精細,這些藝術珍品都出自什么人之手呢?終于他弄清楚了一個有關清西陵往事。原來,滿清皇族原本是在遵化西北七十二華里的昌瑞山建陵的,到了雍正繼位后他在太行山麓的泰寧山發現了“萬年吉地”雍正認為這里“山脈水法條理詳明,洵為上吉之壤。
”于是他下令在這里動工修建泰陵開辟西陵陵區,并且全國調集了大批的能工巧匠參加清西陵的建設施工,一直持續到清政府的滅亡。那么,今天他們還有后人嗎?他們的后人還會繼承他們的手藝嗎?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有一天,周先生在這里尋找到幾位清西陵工匠的后人,令人驚喜的是他們從前輩那里繼承了精湛的手藝。周先生把自己想繼承和發揚傳統手工的想法一股腦地說給他們,他們興奮了,決定丟下家中的壇壇罐罐,跟著周先生走出大山來到了開放的港口城市連云港。周先生與他的合作伙伴過反復研究,為這樣一個對傳統的手工藝進行挖掘、整理和創新團隊起個什么名字呢?
正當大家苦苦思索卻不得要領之時,周先生一眼看到面前的一位老工匠,情不自禁地叫了起來:“老藝頭”!在場同事齊聲叫好,于是,老藝頭誕生了。近幾年,連云港老藝頭工藝品有限公司開發的老藝頭牌手工鍛銅工藝品已有二、三百種,2006年中國藝術博會上,中國第七屆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展上,首屆中國跨國采購大會上,老藝頭手工鍛銅工藝品受到了國內外專家和愛好者的廣泛好評。
無論是20米長卷《清明上河圖》,還是高11.2米大氣磅博的景區圓雕《神魚化龍》,以及被連云港市政府贈送給日本、韓國客人的禮品盒《五圣取經》等等,每一件作品都凝聚著古老手工鍛銅工藝所特有的質地感、濃郁的手工美、質樸的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