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窯文史部門發現部分散落民間鳳山古廟遺存物為了進一步傳承“官窯生菜會”的傳統,打造“官窯生菜會”文化品牌,經過官窯文史部門長時間的苦心尋訪,最近終于發現了部分散落民間的鳳山古廟和生菜會相關的遺存物:乾隆時期古廟云龍瓦脊、明代木雕貼金神牌、宣統年間的盤龍石柱,這些工藝超群的陶塑、木雕、石雕、碑刻等構件,拼湊成一個個歷史片段,使人們得以從中一窺當年鳳山古廟的建筑藝術之恢弘瑰麗和官窯生菜會的盛況。瓦脊是乾隆時朝的產物省收藏協會會員、官窯厚福村的劉心靈老人說,當年他冒著被批斗的風險,從人們拆下來的鳳山古廟的殘垣斷瓦中“淘寶”并偷偷運回家收藏。
其中,三件陶瓷是原來安裝在鳳山古廟大雄寶殿屋頂上的瓦脊。劉心靈還介紹,按照他的判斷,該陶瓷雕塑中的龍口是張開的,龍的鱗片等文飾都是乾隆年間龍的特點,估計該三塊陶瓷云龍瓦脊應為清代乾隆時期的產物。遺憾的是,這三件陶瓷構件因經歷拆廟等浩劫而破損嚴重。沐手后而小心恭請神牌劉心靈還展示了另一件鳳山古廟的文物,就是生菜會抬神出游的“都天至富財帛星君”木雕貼金神牌。劉心靈介紹說,該神牌是鳳山古廟遺存物。當時的生菜會都有抬神出游的環節,而抬出來的除了白衣觀音娘娘是比廟中所供奉神像小的另一個塑像外,其他諸神都以神牌代替,均稱為“行宮”,相對的廟中的神像和牌位則為“坐宮”。
所以,出游的神牌在沿途均受到信眾的頂禮膜拜。據介紹,原來木雕文飾和花飾上均貼金箔,可惜基本已被歲月所磨掉,因其上的龍紋為“草尾龍”樣式,應是明代產物。石柱刻有鳳凰蝙蝠紋飾在尋訪鳳山古廟的文物過程中,熱心村民幫助文物部門找到了在七甫陳氏宗祠中存放的鳳山古廟盤龍石柱。據77歲的陳智恒老伯介紹,這盤龍石柱還有段“古仔”。1968年“文化大革命”的“破四舊運動”中,延綿500多年香火的鳳山古廟被人為摧毀,廟中菩薩都被砸爛并扔進前面江中。
因為是神廟,加上當時的政治環境,其他的殘存物基本沒有多少人敢冒險去搬動,因此不少石柱還留在原處。當時村里準備在祠堂邊建一個雜物房,正愁沒有石料使用,于是,幾名身強力壯的村民便到白衣廟那里抬石柱。該石柱就是1969年從鳳山古廟廢墟中抬回村的。石柱原本在鳳山古廟前,是宣統元年重修白衣廟時豎起來的,分東西兩根,抬回并保存至今的是西面那根。記者在該村村民指引下,進入佛山市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明代弘治十二年的陳氏宗祠看到,石柱雖然經過近四十年的風雨洗禮但保存尚好。
近地處有“宣統元年仲冬吉旦”字樣,老人介紹那應是重修鳳山觀音廟的時間。石柱上雕刻的主要紋飾為盤龍,可惜只見龍尾不見龍頭。石柱稍下位置有鳳凰以及蝙蝠等紋飾,整個柱體雕刻非常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