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總有些神奇的東西讓人驚嘆,令人神往,或使人費解。譬如泰姬陵、瑜伽和萬物皆神的宗教。而有一個地方,可以把驚嘆、神往和費解集于一身,這就是卡久拉霍。卡久拉霍是個undefinedundefined很小的村莊,位于新德里以南約600公里的中央邦,只有數千居民。
在10多億人口的印度,這樣規模的“小地方”幾乎是個可以忽略不計的小不點。這里沒有名山大川,沒有肥沃的土地,也沒有豐富的礦藏,有的只是古印度教神廟。印度神廟遍布全國各地,為什么這個窮鄉僻壤的神廟這么神氣和有名?不少朋友和文章告訴我,在這里的神廟,刻著大批吸引人眼球的雕塑——男女交歡的香艷場面,場面之浩大,描繪之大膽,可以說天下無雙。
公元10~14世紀,卡久拉霍是印度很有勢力的昌德拉王國的都城。當時這里至少也是椰棗樹成林,因為卡久拉霍就是印地語“椰棗樹”的意思,據說當時昌德拉國王宮殿的8個城門都有椰棗樹“守衛”。公元950年左右,是昌德拉王國的鼎盛時期,在此后的100年間,幾代國王大興土木,在方圓10公里的范圍內陸續修建了85座壯觀又精美的印度教和耆那教神廟。
14世紀,信奉伊斯蘭教的莫臥兒王朝興起并逐漸控制整個印度次大陸,他們在摧毀昌德拉王國的同時也對印度教神廟大肆破壞,殘存的22座廟群被高大的樹叢掩映其中,被遺忘在歷史的風塵里。直到183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一位名叫波特的軍官在此打獵時發現了叢林中的秘密,卡久拉霍才終于重見天日,為世人矚目。上世紀50年代,印度政府對這片神奇的廟群進行了修繕、規劃和保護,使之成為著名的旅游景點。1986年,這些神廟因其獨一無二的造型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卡久拉霍的神廟可以分為東、南、西三個群落,以西區的規模最大。西區神廟的造型大致差不多,主要由三部分組成,高高的基座,刻有雕像的主建筑和像筍一樣由粗到細的塔頂。神廟里面比較陰暗簡陋,有的供奉著石刻的林伽。廟的精華在外墻的雕塑上,這些雕塑精美得令人驚嘆。走完整個西區廟群后發現,這里是一個藝術的殿堂,是雕塑和建筑藝術愛好者的天堂,也是了解中世紀印度中部地區人們世俗生活的一扇比較直觀的窗口,絕不是一個令參觀者想入非非的色情畫廊。
卡久拉霍神廟可以說是印度所有神廟中人物雕塑最集中的地方,反映了當時的生活場景,譬如舞蹈、奏樂、耕種、戰斗、梳妝、寫信等日常生活;石刻塑像中最多的是女人,她們大都豐乳肥臀,佩戴著各種首飾,以各種姿勢站立,或在化妝描眉,或在拈花微笑,或在照鏡梳頭,或在手舞足蹈,甚至在挑腳底上的刺。這些線條優美、款款動人的美麗女子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女,而是充滿生活情趣和生活氣息的凡人,有些雕像表情豐富,呼之欲出。
人物雕塑基本上都與真人一般大小,石刻刀法細膩,比例勻稱,栩栩如生,數量之多,雕刻技法之嫻熟,內容之廣泛,想像之豐富,都堪稱世界石刻藝術中的瑰寶。這些雕塑不僅體現了印度古代高超的石刻藝術,更體現了印度人對美的追求和對生活的熱愛。其中建于1025年的坎達里亞摩訶提婆神廟,高33米,長20米,上面雕刻著872座雕像,蔚為壯觀。在眾多的雕像中的確能看到一些男女交歡的場面,但絕不是有些文章所描寫的“寺廟的墻上到處都雕刻著以各種姿勢性交的男女,”而是間隔地不均勻地分布著一些這樣的塑像。
據了解,男女交歡的雕塑僅占全部人物雕塑的8%左右。陪同的導游說,不少西方人成群結隊地到這里參觀,以為卡久拉霍的群廟雕像就是印度著名的《愛經》的圖解和直觀詮釋,是雕刻在石頭上的《愛經》,但看到絕大多數的雕像描繪的只是日常生活而非做愛動作,于是乘興而來,掃興而歸。
純粹抱著看石刻春宮畫的想法到這里,的確會失望。但如果想欣賞印度的雕塑藝術,這里卻是最理想的地方。人們在密密麻麻的人物和動物雕塑中能看到浪漫優雅,能想像出古代印度人的日常生活,能欣賞到印度古代雕刻家的智慧成果和藝術結晶。即便是大膽表達性愛的雕塑,也是在揭示性愛是一種藝術,而不是表現赤裸的肉欲。除了人物和動物雕塑外,這些神廟本身也建造得很有氣勢且各有特色,有的門前有長廊,有的頂部雕刻著繁縟細密的花紋,其造型和結構都具有很高的建筑研究價值。
盡管男女交歡場面的雕塑只占所有石刻的很小一部分,但卡久拉霍廟宇卻的確因這些大膽和奇特的雕塑而聞名于世。大概涉及到性愛的內容總是很吸引人的吧。毫無疑問,卡久拉霍最令人不解的問題是:為什么昌德拉王國的統治者要在神廟的外墻上雕刻性愛場面?由于歷史記載甚少,且印度古人重傳說輕史記,結果只有謎面而沒有謎底。盡管經過多年苦心研究和深入探究,印度的歷史學家和研究人員對卡久拉霍性愛雕塑的解釋至今仍眾說紛紜,難有定論。
除了各種難以令人信服的傳說外,權威學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種解釋——一種簡單的說法是,昌德拉的國王們都荒淫奢靡,他們用這些雕刻來刺激自己的性欲,及時行樂;另一種說法是,印度傳統認為,“愛”是與生俱來的,可以無師自通,但“性”卻是必須經過學習才能掌握的。因此,這些神廟雕像是用來對婆羅門男孩進行性教育用的,因為多數人都要到廟里拜神祈禱,因此這是開展性教育的理想場所。也有解釋說,印度教認為,通往“摩克沙”,即“解脫”,有四個途徑,也就是責任、錢財、瑜珈和性愛,而這些雕刻就是用來幫助人們通過性愛這個途徑達到“解脫”的目的。
根據這種理論,人可以從性交所帶來的愉悅中獲得解脫和救贖。而陪同導游的解釋似乎比專家學者的說法更令人信服。他說,在昌德拉王國時期,佛教盛行,許多人整日沉湎于修行之中,希望能早日實現轉世和輪回。大批男子都去當了僧侶,整日在廟里念經拜佛,導致田地荒蕪,經濟停滯,生育率和人口下降,國力衰退。在這種情況下,當時的國王為了讓這些清心寡欲、不思凡塵的男人重返社會、回歸家庭,于是就撥款修建大批廟群,并在廟墻上雕刻一些性愛的場面,撩撥那些成天在廟里潛心修行的男人的情欲,好讓他們動凡塵之念,回家生兒育女,這樣人口上升,社會穩定,國力方可重振。
修建如此眾多和繁復精美的廟群,沒有國家的支持是肯定不行的。從持續上百年的修建過程看,國家投入如此龐大的財力物力和人力,顯然是想達到一個目的,而不僅僅是為了娛樂。無論如何,卡久拉霍廟群是建筑史上的“歌德巴赫猜想”。任游客去猜想,去探究,去贊嘆,去思考。
這些廟與印度教本身一定有著某種難解的聯系,而印度教本身又是內容豐富神秘、甚至有些相互矛盾的宗教。正如馬克思對印度教的評論所說,“這個宗教既是縱欲享樂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義的宗教;既是林加崇拜的宗教,又是札格納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