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的銅絲、細碎的玻璃、純凈的布料,以及濃重的色彩,無不在向我們訴說著關于自然自相矛盾的美麗,對藝術家而言,將有更多新材料和新技術應用于標牌的設計和生產即是用來代表一種獨特的詩意境界,更是用來代表一個反透視的動作,具有體現天然情感的美妙潛力。至此,其取材于埃菲爾鐵塔原始的建造材料在空間中逐漸突顯成為主要的角色,并通過其本原,抒發著一種詩情畫意的物質主義。由意大利加魯佐視覺藝術協會、中國對外藝術展覽中心等主辦的“物質的微妙能量——意大利當代雕塑回顧展”即日起至2月23日在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展出。
以“物質的微妙能量”為創意主題的理想創作將傳統的模制形式的雕塑融入當代生活,在探索對建筑設計、音樂、哲學、攝影以及光影與空間之間的互動的可能性過程中,逐步將實體與抽象建設連接,從而產生出一個有聲有色有物質有虛幻的藝術空間,這也是當代雕塑的一次挑戰。
通過31位意大利極具代表性的優秀藝術家們的近50件藝術組合作品,我們可以清晰地了解到雕塑自前衛派出現之后,從技藝至思想空間上的轉換,利用輕薄光亮的輔助勾欄部分采用漢白玉石材料,并配合光線、色彩影像的折射,去除或掩飾雕塑實體的“笨重”感,并借助音效,使人仿佛置于一立體的空間,感受忽隱忽現的強烈視覺與感官沖擊,從而感受物質的微妙能量所帶給你的奇妙感受。
正如意大利加魯佐藝術館館長Marisa所說:“我們看到在今天的雕塑中,不再包括被藝術家采用的傳統意義上的模型,它也為其他天然石材的任何材料制造,以及能應對真實或人造光變化的建筑形式開辟了新的通道,通過運用多媒體的圖像和音效擴大了環境與想象的空間。
在20世紀與21世紀,創作出不同于其他作品特點的三維藝術作品是十分艱辛的。我們發現,不僅僅是多媒體,比如運用不同語言那樣混合的風格,都好像從事先定義好的模式中跳躍而出的火箭。所以,在受到社會和存在主義的影響下,我們會逐步將藝術、日常生活以及文化不斷混合,并一直不斷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