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對于多哥,如同絲綢對于中國,都是極富特色的產(chǎn)品。在多哥首都洛美,游客光顧最頻繁的就莫過于木雕市場了。木雕市場散布在市中心的一座舊教堂周圍,百余個攤位一字擺開,其間點綴著一兩間酒吧,里面?zhèn)鞒鲆魂囮嚬?jié)奏強勁的非洲鼓樂,惹得周圍一些商販情不自禁地伴隨鼓樂扭動著。走進木雕市場,宛如走進了由木構(gòu)筑的藝術(shù)殿堂。簡陋的攤位上,擱滿不同款式不同風(fēng)格的木雕。墻板上掛著一張張“貌相猙獰”的面具,其原型大多是當(dāng)?shù)?a href="/diaosu/3051-1/" target="_blank">古代的部落酋長或傳說中的英雄人物。
一個個瞪著一對夸張的大眼睛,如佛教中的金剛一般。他們有的嘴唇輕啟,仿佛想述說久遠年代的故事。木雕人像大多取材于多哥人的日常生活:婀娜多姿的非洲少女,叼著煙斗而沉醉其中的土著老人,屏氣凝神準備投擲梭鏢的獵人,偎依在母親懷里的孩子,在音樂中盡情放縱的舞者…當(dāng)然,木雕的題材不單單取自于非洲本土,幾乎每個攤位上都有法國雕塑家羅丹的“思索者”的不同翻版。
一些聰明的工匠能根據(jù)畫像惟妙惟肖地雕出東方的菩薩和如來佛。木雕的風(fēng)格是多樣的,有現(xiàn)實的,亦有抽象的。木雕種類繁多,大至真人大小的雕像,小至鑰匙木飾。此外,還有壁掛、胸像、頭像、木制樂器、地圖、筆架、首飾盒等。木雕采用的大多是柚木和烏木,質(zhì)地堅硬,耐保存。與其工藝和質(zhì)地相比,多哥木雕的價格真不算貴,普通的木雕僅標價幾千非洲法郎,一個幾十公斤重的大家伙,折合人民幣也就幾百元。一位正在攤位邊制作木雕的攤販告訴記者,從采模、磨光、打蠟到最后完成,一般的木雕制作需要3至6天。
在木雕市場上,有不少這種身兼制作的商販,但他們一般都從市場外的工匠那里購入已基本成型的木坯,然后再根據(jù)自己的構(gòu)思進行深加工。多哥木雕大多不再另上油漆,展露出來的都是自然本色,或黑色或棕色,隱隱散發(fā)出各種清香。在多哥,傳統(tǒng)面具和雕像的創(chuàng)作靈感最早源自部族圖騰。古時候,雕刻活動要在四周圍有籬笆的地方進行,還要舉行儀式。因為能用于木雕的樹木被看做是神的棲息之所,所以它需要安撫后再雕刻為有神靈氣息的作品。
西班牙著名畫家畢加索對包括木雕在內(nèi)的非洲藝術(shù)推崇備至,認為當(dāng)代繪畫大師們都從這種藝術(shù)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yǎng)和靈感。多哥木雕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其制作工藝代代相傳,不斷改進,品種與內(nèi)涵不斷豐富,成為多哥乃至非洲藝術(shù)寶庫中的一朵奇葩。
洛美的木雕市場形成于1968年。在經(jīng)濟繁榮的七、八十年代,木雕市場終年人聲鼎沸,熙熙攘攘。然而,今天的木雕市場除了周末外,平常顯得有些冷清。記者在與另一位攤販的攀談中得知,自從90年代以來,特別是西方對多哥實行經(jīng)濟制裁后,歐美游客驟減,他們的生意也每況愈下。逛罷,正欲離去,一只小手輕輕地拽了拽記者的衣襟。回頭一看,是一位靦腆的黑人少年。
他手里拿著一輛木制的摩托車模型。從差勁的木料和還相當(dāng)稚嫩的做工來看,不難猜出它的出處。我問:“是你自己做的嗎?”少年倒是堅定地點了點頭。從他自信的眼神里,我看到了多哥木雕藝術(shù)的未來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