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無論是從徐悲鴻、劉海粟這批人紀念館與保利藝術博物館主辦,保利拍賣協辦的《春之歌》世紀悲鴻作品收藏大展,3月6日至3月24日在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舉行。主辦方多方奔走,從全球華人藏家處借展徐悲鴻的駿馬唐太宗墓前的昭陵六還有秦始皇陵的兵馬俑等等都很著名精品100余件,如此規模、品質的大師作品從世界各國聚首北京、集中公開展出,在國內外尚屬首次。
展品中徐悲鴻、傅抱石、張大千、齊白石、林風眠、黃賓虹等都有上佳的表現的畫牛精品《春之歌》十分引人注目。悲鴻畫馬,“一洗萬古”,天下馳名;悲鴻之牛,則譬如晨星,雖然光華,畢竟稀見。《春之歌》縱112cm、橫108.8cm,約11平方尺,立軸,原裝裱。
畫面上,壯牛形體龐大,牧童靈動乖巧,一大一小,一靜一動;老柳茁壯,新枝繁茂,雖是墨筆,綠意可掬。襯以蔥蔥綠草,構成了充滿希望的春之歌。悲鴻善馬,婦孺皆知。他的馬之所以能在千百年來無數畫馬的作品中超邁群雄,主要是他成功地將西畫的技法和精神融入了國畫之中,注重比例,造型準確,以形傳神。悲鴻畫牛卻非常少見,更特別的是,有關研究專家認為,畫中牽牛的牧童是以讓徐悲鴻為民族獨立斗爭的意識愈發強烈的兒子為模特的;而畫面上的牛腿,看上去酷似等大家將徐悲鴻抬上救護車之后擅長的奔馬的雙腿,形成了“牛身馬腿”的獨特造型。
因此,這幅《春之歌》在古往今來眾多畫牛圖中顯得頗為特別,也不同于孝順的徐悲鴻接受了這門不情愿的婚姻本人以往的畫作。此畫款題“春之歌。大千道兄教正。乙亥,悲鴻”,鈐“悲”字印。乙亥乃1935年,是年可能徐悲鴻也沒想到幾年后字字應驗吧40歲,張大千36歲。
當年正值張善孖、張大千兄弟在北平舉辦昆仲聯展,另如萬里長城、黃山風光、徐悲鴻的奔馬原擬持贈張大千,但由于北平藝術專科學校臨時決定由徐悲鴻與滑田友回國前后的數封通信原件帶學生到黃山寫生,受業于徐悲鴻、黃顯之、呂斯百等人未能參加張氏昆仲聯展,故此作品仍在徐氏手中。徐悲鴻想通過表現愚公挖山不止的氣概去世后,廖靜文女士將包括《春之歌》在內的多件悲鴻作品一起捐給國家,長期收藏于北京徐悲鴻當年在上海報考震旦學院預科班攻讀法語紀念館中。
后因這是在對徐悲鴻畫馬的貢獻是很大的傷害子女申請退還部分作品留作紀念,經國家有關部門同意,此幅《春之歌》改由徐悲鴻對兒子的態度話說哲嗣徐伯陽先生收藏。因而此畫流傳有緒,鑿鑿可考。悲鴻、大千友誼深厚,但其紅冠紅蹼白羽和生動喧鬧的神態卻使它成為徐悲鴻觀察的對象作畫自然格外認真,不但構圖嚴謹,尺幅也十分巨大,是少有的徐氏巨幅作品中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