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的高速發展席卷全國,中國城市化正在加速,整個中國就像一個大工地。一方面我們有理由為國家的發展和成就感到欣慰和驕傲,另一方面我們更為許多負面的結果而感到擔憂。除了我們常談的關于資源和環境的憂慮外,無個性城市問題是一個普遍性問題。
![花崗巖花盆小區石雕](http://home.diaosu8.com/upfiles/21052314/140614_16781.jpg)
現在的城市建設中最常聽到的詞兒是“打造”,而為“打造”開路的是“拆遷”。就這樣,“拆遷”與“打造”演繹成為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運動;而與運動伴隨的是各種媒體、會議上關于“拆遷”與“保護”的辯論。我們的無個性化城市或者說千篇一律的城市首先表現在對傳統文化印記的肆意抹去,割斷城市發展文脈;另一方面盲目地高速發展,帶來的卻是盲目的模仿與拷貝,浮躁之風盛行。現在去全國各地城市走一走,已經分不清那兒是那兒了。
我的一位朋友在外地工作數年回到北京過春節,感嘆北京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他已經追尋不到兒時的記憶,只能閱讀那些冰冷的路牌來辨別方位地點。這樣的城市已經使游子找不到家園,任靈魂在混凝土盒子的森林里漂泊。是的,保留和“打造”好象是一對水火不容的矛盾。我們要改變、改善人民的生活,我們要進步,總不能守著過去的生活方式,就是老百姓也喜歡“拆遷”啦!
筆者就覺得奇怪了,巴黎怎么把保留與發展的關系處理得那么好。法國是發達國家,巴黎也非常現代,但巴黎城市的傳統格局與街道的面貌可是保護得相當的好。我去過一次巴黎,住在老城區的一棟樓里,樓層不高,木地板,更有意思的是樓里還有只能裝一兩個人的老式電梯。
如果按我們的有些官員和老板想法,這種落后的房子還不拆掉,換蓋新的。正好相反,法國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環境得以保存下來,而新的城市建在老城外圍,進行呼應與對比,形成了文脈的延伸。也正是由于法國人珍愛其文化傳統的特性,吸引了全世界的游客光顧,創造了高額的價值。所以,不要把“傳統”當成發展的拖累,關鍵在怎么去利用與管理傳統的東西。“打造”不能以犧牲傳統印記為代價,同時也不能犧牲自然環境美感為代價。
很多中小城市本來以山川秀美為特色,傳統形式的建筑和街市若隱若現于其中,天人合一,嫵媚無比。而“打造”后的城市,盲目的拔高建筑成樓群,放大尺度;到處混凝土與瓷磚,街市總是似曾相識。其結果使之缺乏原有城市的形象特色,同時與生態形成對抗破壞了環境和平衡。如果在城市建設中,“打造”一詞還可用的話,那么筆者呼吁“打造特色”,告別模仿與拷貝。城市的有關官員應該在深入了解研究地方特色的基礎上,聘請各路專家為城市的發展與建設出謀劃策,進行設計,優選出能代表地方特色的城市形象設計。這種研究與創意性階段一定要穩妥、理性,盲目不得。
盲目與決策的草率是無個性城市的罪魁禍首。我們的公有制決策體系里的官員的巨大優勢是決策過程單純,有力度,發展中容易出效果和速度,而我們的決策系統容易出毛病的是草率和獨斷。西方發展的狀況也與他們的制度有關,一方面是有完備的法律體系作支撐,另一方面就是土地私有制體系,不容決策者們隨意亂動。但其負面結果是發展不如我們快。我們應該在保留我們體制優勢的基礎上,盡量回避負面結果,其途徑就是決策的理性、公開與民主。
決策者要建設和培養城市發展與建設的專家智庫,通過講究決策程序來自律才行,盡量避免決策失誤。總之,有特色的城市建設已經成為普遍的呼聲。如果說發展的粗放型階段無法回避的話,現在應該是精致型發展的時候了,一切浮躁、盲目和粗制濫造應該懸崖勒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