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06年是中國當代藝術展覽盛況空前的一年,形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很多,但藝術市場的繁榮無疑是最主要的原因。從上世紀90年代中國當代藝術真正開始走上獨立探索的道路,十多年走過來,中國當代藝術變得愈來愈自信,并終于在2004年因為藝術市場的繁榮迎來了整體的改觀。此后的兩年時間里中國當代藝術的火熱程度一年比一年高,而展覽的繁榮則是最明顯的體現。兩年間發生在國外國內的中國當代藝術展覽數不勝數。
![駱駝雕塑-展覽館擺放的玻璃鋼做舊駱駝雕塑 駱駝雕塑-展覽館擺放的玻璃鋼做舊駱駝雕塑](/uploads/22041615/153514_80298.jpg)
然而,由于市場的主導作用使得中國當代藝術展覽也出現了某種泛濫的局面,其中不少濫竽充數的展覽并沒有在觀眾的腦海里留下印象就成了過往煙云,只有少數展覽能夠遵循策展人的學術思考讓觀眾記住并引發思考。就2006年而言,第六屆上海雙年展、第十屆威尼斯雙年展國際建筑展、第二屆北京宋莊藝術節就是亮點。一、第六屆上海雙年展:超設計第六屆上海雙年展于2006年9月5日至11月5日在上海美術館舉辦,主題為“超設計”,主題分別為“設計與想象”、“日常生活實踐”、“未來構建歷史”。
![銅鐘雕塑-博物館展覽古銅鐘雕塑 銅鐘雕塑-博物館展覽古銅鐘雕塑](/uploads/22041609/093104_68642.jpg)
展覽依然延續了歷屆上海雙年展堅持本土經驗和面向全球境域的文化姿態。“超設計”深層反思設計現象,進一步謀劃大眾生活,推進都市文化,顯示出最具時代性、大眾性和文化針對性的學術主題。第六屆上海雙年展擁有最年輕、前衛的國際策展團隊。
![鳳凰雕塑-公園抽象藝術不銹鋼抽象綠色鳳凰雕塑 鳳凰雕塑-公園抽象藝術不銹鋼抽象綠色鳳凰雕塑](/uploads/22041610/105532_74421.jpg)
以張晴為總協調人,黃篤、林書民、李圓一、喬納森·沃特肯斯、肖小蘭等組成的策展人團隊成為雙年展的一個重心。第六屆上海雙年展歷時兩個月,占據上海美術館所有展廳的主展場,每天平均都有上千名的觀眾,這些似乎可以說明這種展覽的社會效果。
![銅鐘雕塑-博物館展覽中華傳統工藝佛像花紋的銅鐘雕塑 銅鐘雕塑-博物館展覽中華傳統工藝佛像花紋的銅鐘雕塑](/uploads/22041609/091014_71023.jpg)
展覽不僅在學術層面上向世界展示當代藝術最新的成果,而且也在當代藝術與大眾之間搭建起了一座溝通的交流平臺。二、第十屆威尼斯雙年展國際建筑展中國國家館:瓦園第十屆威尼斯雙年展國際建筑展中國國家館于2006年9月7日下午2時在水城威尼斯“處女花園”亮相。中國國家館名為《瓦園》,由藝術家許江和建筑師王澍以藝術與建筑的當代對話形式創作,是一處大面積的側斜瓦頂,從地面上升到3米多,沿對角線轉折,鋪展而成一片巨幅瓦面。在瓦頂上一條曲折竹橋使人登臨其上。
![火箭雕塑-展覽館里擺放的玻璃鋼彩繪火箭雕塑 火箭雕塑-展覽館里擺放的玻璃鋼彩繪火箭雕塑](/uploads/22041616/162954_89821.jpg)
這片瓦園以浙江地域的竹扎結構為支撐,上覆6萬片取自舊城拆遷回收的舊瓦,體現了中國本土建造藝術與當代可持續建筑概念的結合。與瓦園相對呼應的是在瓦園一隅,藝術家許江的30幅水彩畫《黑瓦—白瓦》安置在竹廊之中,由此形成人的視覺與建筑的對話空間。身為前兩屆威尼斯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的總策劃人、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依然擔任這次建筑展中國國家館的總策劃人,中國藝術研究院建筑研究所副所長王明賢擔任策展人。本屆建筑展共有60多個國家參展,主題為“超越城市”。
針對中國首次以國家館的名義在威尼斯雙年展國際建筑展參展,范迪安認為中國館的策劃從文化上呼應了這一主題。應該說這種呼應是基于全球化在中國的最大表征——城市化的發展,尤其是趨向都市化的城市建筑的事實。本屆中國館以建筑與藝術的當代對話形式參展,這對中國建筑藝術進入國際學術平臺,無疑具有開創性意義。三、第二屆北京宋莊文化藝術節:打開宋莊第二屆宋莊文化藝術節于2006年10月6日以“打開宋莊”為主題在當地政府“文化造鎮”的戰略中拉開序幕。
藝術節大膽啟用策展新人,同時邀請國內知名策展人形成老中青梯隊分明、觀點鮮明的策展團隊。其中楊衛為總協調人,策展人栗憲庭、劉驍純、鄒躍進、邱志杰、于長江、柳淳風、阿福分別策劃了七個獨立版塊,形成了藝術節的整體構架。這七個版塊分別為:獨立影像展、“水墨——當代”藝術展、開放之路——公共雕塑藝術邀請展、“新民間運動——公共生活的重建”當代藝術展、宋莊文化產業論壇、“歌頌我們美好的生活”新銳藝術展、“未來宋莊”建筑展。宋莊藝術節以宏大的架構扭轉了宋莊長期以“藝術”和“社會”在當代藝術界著稱但實際又是在當代藝術界處于邊緣的尷尬處境,但更大的意義在于藝術節自身的實驗精神。
以“打開宋莊”為主題體現了宋莊鎮政府文化創意產業的理想和決心,旨在給居住在宋莊的職業藝術家的生存以百年的規劃,希望能夠起到筑巢引鳳的作用,以實現文化創意產業效益。這種實驗在中國藝術史上尚屬首例。把宋莊藝術節的這種實驗,結合宋莊的歷史和現實背景來考察,顯然它已經超出了藝術學本身的課題,具備了社會學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