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關玉良是中國的畢加索,有人說關玉良是世界“新藝術”的探索者和苦行僧,也有人說他是行蹤神秘、性格古怪的狂人。關玉良說:這些說法都只是讀者對我方便快捷的解讀,我第一是個作者,第二是大學的老師,第三,一直是個追求自由的人。其實,關玉良是一個喜歡跟自己較勁的人,認準一件事,就一定要做到,舍得放棄手中所有一定要把想做的事做好。比如現在,他的生活中心是奧運藝術作品巡展,那么這就是他的生活方式。
奧運精神最本初的含義不是競技,而是強身健體,是倡導一種生命力量的展示和張揚。同時奧運文化又是一種大眾文化,必須是通俗易懂的。而娃娃是最具有活力的生命形態,我選擇了牡丹等色澤鮮艷圖案,因為這是一種最傳統的符號,我想用最傳統、最本原、最民族的方式來詮釋最當代的內涵。過了蘋果園地鐵站,在石景山區狹窄的街道上曲里拐彎穿行好久,插到去往門頭溝的大路,在大路上走十幾分鐘,又岔到一條無名的黃土小路,再顛簸半天,土路盡頭有一座小院,寧靜、雅致而闊朗,是一間畫室,叫做“關玉良奧運藝術作品巡回展組委會。
”畫室的主人關玉良,是北京奧組委唯一指定進行奧運藝術巡展的藝術家。寬大的畫室里,有一群色彩秾麗、憨態可掬的雕塑娃娃,或坐或站,姿態各異,臉孔卻是抽象的,沒有鼻子耳朵眼睛,只有嘴巴傳神地表達著情緒,有的在怒吼,有的在大笑,有的狡黠,有的質樸。共同的特點是光頭、胖乎乎和身上充滿民族風情的艷麗花朵圖案。這些娃娃健壯、陽光,透出一種原始、野性、雄健、蓬勃的生命力。
這組三十多種姿態、五十六種色彩的娃娃是關玉良獻給2008年北京奧運會以及殘奧會的一組陶藝雕塑作品,也是“國色氣韻盛世和愛—關玉良奧運藝術作品巡回展”的主角,關玉良稱她為“國娃”。藝術家沒有選擇速度與力量這些對抗性的現代體育視覺符號來直接表達,而是借助豐腴的肢體、艷麗的圖案、機靈活潑的神情來傳達對健康與快樂的追求,對生命的依戀、贊美和尊敬。“這組娃娃是最當代,也是最傳統的。
奧運精神最本初的含義不是競技,而是強身健體,是倡導一種生命力量的展示和張揚。同時奧運文化又是一種大眾文化,必須是通俗易懂的。而娃娃是最具有活力的生命形態,我選擇了牡丹等色澤鮮艷圖案,因為這是一種最傳統的符號,我想用最傳統、最本原、最民族的方式來詮釋最當代的內涵。”關玉良微笑著說,他手邊是一個露著兩顆門牙咧嘴大笑的女娃。這組“國娃”是關玉良心血的結晶,在潮州的陶瓷工廠,他每天早上8點進廠,從和泥到制坯到燒制到色彩,每一個娃娃都至少要經過四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關玉良都親力親為,中午就在工廠里面吃點東西,晚上10點和工人們一起下班,工人們開玩笑說“關老師成了‘三同’工人”,吃同樣的飯、干同樣的活兒、一同上下班。
其實他們不知道,關玉良回到賓館后,還要做畫,畫一批小扇面,同是奧運藝術巡展的作品。“藝術一件辛苦的事,是要用心來做的。這些娃娃姿態各異,不像普通的陶瓷作品那樣形狀規則,非常不容易保持平衡,燒制的成功率非常低,一點辛苦不到,燒出來的就不是作品,而是廢品。
”關玉良說,有時候幾天辛苦制坯,燒出來的不如意,只好重來;有時候造型、燒制都非常好,著色的時候出了問題,也只好重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關玉良看著這些娃娃流露出孩子一樣滿足的神情。“雖然很辛苦,但是你像個導演一樣把自己的理念體現在他們的動作形態上,非常有成就感”。奧運會不僅是一次中華民族釋放自己熱情的機會,也是東方文化饋贈世界的一次機會,駕馭好這樣的機會,將會提升中華民族藝術在世界藝術領域的影響力。
其實,關玉良和奧運會結緣,是讓人怎么都想不到的一件事,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關玉良一直是個低調、沉默的人,是一個“真心搞藝術”不喜歡摻呼熱鬧的人,特別是在開始準備奧運會巡展之前,他過的幾乎是隱居生活。關玉良,滿族人,1957年出生在黑龍江。
畢業于哈爾濱師范大學藝術系。在重彩、水墨、陶藝、現代雕塑等領域都有有影響的作品,先后出版了《關玉良畫集》、《關玉良藝術風》系列等作品集和專著30余部。獲得1992年紐約國際藝術基金中心“東方藝術創新大獎”、1994年中國國際藝術博覽會三項大獎、2001年法國蒙特羅市藝術獎章等多個獎項。大學一畢業,他就扛著一捆畫卷兒闖到黑龍江日報社往總編室的地面上一鋪。這次“個人畫展”使他得到了黑龍江日報美術編輯的工作,一做就是12年。
正當他在北方藝術界影響越來越大的時候,一個在深圳的朋友對他說:“老關,來深圳吧,這個城市充滿活力。”他沒有猶豫,直接辭掉了穩定的工作,把作品打包,攜帶妻兒一路南下來到深圳大學,其時,深圳正被人稱作“文化的沙漠”。關玉良在這片“沙漠”中卻找到了自己創作的“綠洲”。他在深圳大學教大四學生的“藝術創作”課,除了去給學生上課,他一般都留在位于深圳大學角落里的“關玉良工作室”里創作,創作期間,拔掉電話線,切斷與外在世界的聯系,專心描繪內心的涌動,這種一直狀態持續了8年。
2005年,厚積薄發的關玉良推出《神域世界——關玉良藝術國際巡回大展》,展出畫、陶瓷、雕塑等作品600余件,引得國內外藝術界轟動一時。這時候,他提出了自己的奧運藝術創作構思,以體育為題材,運用各種藝術門類和材料如壁畫、水墨、重彩、雕塑等制作幾百件藝術作品,并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展出。同行和朋友們都很驚詫,也很支持他。
其實,為奧運搞創作這個念頭,關玉良早在2001年就有了。我國獲得2008年奧運會舉辦權后,電視里每天都在熱情洋溢播出相關內容,關玉良隨手拿了一幅地圖,標出全世界所有舉辦過奧運會的城市,這一標讓他大為驚訝,歐洲一些非常小的城市都舉辦過了,亞洲卻只有很少幾次。
他想,奧運會不僅是一次中華民族釋放自己熱情的機會,也是東方文化饋贈世界的一次機會,駕馭好這樣的機會,將會提升中華民族藝術在世界藝術領域的影響力。關玉良向北京奧組委遞交了舉辦“國色氣韻盛世和愛—關玉良奧運藝術作品巡回展”的申請,開始一邊構思準備作品一邊等回復。
他不再切斷電話,還專門配了一個手機,一有電話就聊上半天,創意、構思、作品形式、展覽時間、舉辦城市、場地、經費等等都是話題。然而奧運會是全國人民的一件大事,奧組委的每一個舉措都是慎之又慎的,何況由一位藝術家搞專門的奧運藝術巡展,前所未有,所以回復的等待是漫長的。好不容易奧組委派人來考察了,關玉良興奮了幾天,考察完后,又是焦灼的等待。
自從向奧組委交了申請,關玉良的日歷就進入奧運倒計時的狀態。如此大型的巡回展,如果批復下來,創作和準備的時間是非常緊張的。他只好一邊創作,一邊等待,又不敢像往常那樣切斷外界聯系埋頭創作,又不敢坐等,還得冒著白白花費時間和精力的風險。那一段時間是關玉良最難熬的一段,遠在巴黎學藝術的兒子調侃說:不論結果如何,您的申報過程本身就是很好的行為藝術。
最重要的是喚醒每個人心底的責任感,我們作為東道主,要歡迎來自四海的賓朋,首先得把自己的家打理好,干干凈凈,有一個文明良好的環境。這也是愛惜自己,尊重自己的表現。一個人,特別是藝術家,如果連公共道德都沒有修好,還談甚么藝術?2006年10月,奧組委經過審核、考察,批復支持關玉良奧運藝術作品巡回展。關玉良立即向深圳大學辭行北上,他做好了辭職的準備,關玉良說:“我就是這樣的人,為了一個目標,舍得放棄一些東西。
”但是學校非常支持他的展覽,給了他足夠的假期。他動用了8個大貨柜車將“家”搬到了北京。關玉良投入滿腔熱情去準備奧運藝術巡展,卻只期待一個平靜的、常態的奧運。“‘更快、更高、更強’是現代奧運的精神,那么支撐和造就‘更快、更高、更強’的是什么?那就是民族的自信、自強、自尊”。關玉良說,“最重要的是喚醒每個人心底的責任感,我們作為東道主,要歡迎來自四海的賓朋,首先得把自己的家打理好,干干凈凈,有一個文明良好的環境。
這也是愛惜自己,尊重自己的表現。一個人,特別是藝術家,如果連公共道德都沒有修好,還談甚么藝術?”關玉良熱心公益事業,他多次向國內外慈善組織捐贈藝術作品,為兒童教育、助殘等公益事業籌集善款近千萬元。他說:“身為一個畫家,前半生用來打拼,后半生就應該用來回饋社會和他人。要想搞好創作,首先要做一個好人。”這次展覽活動就是以公益為起點,喚起全社會關注奧運,關注殘疾人事業。巡展活動之后,關玉良將向中國殘疾人基金會捐贈30幅作品,部分展品還將進行公益拍賣。
拍賣的錢他想用來改善一些人的生活條件,比如那個幾十年如一日守護救助天鵝的農民,比如朋友跟他說起的月薪300塊在新疆研究野驢的女大學生,因為“這些人的行為真正體現了對生命的尊重和熱愛”。這次關玉良奧運藝術作品巡展將從2007年9月開始在北京首展,隨后在深圳、上海等城市和地區巡回展出。展出的300多件展品,除了“國娃”,還包括陶藝、中國水墨畫和油畫等作品。
最近,關玉良更加忙了,但是一直保持著良好的狀態。他認為,奧運會是百年難得的機遇,奧運藝術作品巡展這樣大的藝術工程,40歲前做嫌積累不夠,60歲后做體力又不夠了,現在最大的挑戰是時間緊張,但是挑戰越大,說明價值也越高。關玉良有些激動地說:“國人們對民族藝術和藝術家不自信,這就更需要藝術家拿出使國際轟動的作品,我們的時代需要文化英雄,中國藝術界需要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