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幾天前,“中國游客在華爾街騎銅牛”的照片被曝光以來,就一直被當成“中國人不文明,出丑出到了全世界”的有力證據來痛貶的。但讓始作俑者感到臉上有一點掛不住的是,很快就有網友貼出了各國游客的“騎牛”照片,其中金發碧眼高鼻梁的老外有的是,大家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騎在雕塑上照相,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愛好”。
說這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愛好,顯然是以偏概全了,準確地說,應該是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都會有一些不怎么文明的成員,看到銅牛、銅馬之類的雕塑,就忍不住想上去騎一騎。這樣做當然有失文明,但一個國家的國民都是紳士的“君子國”,只存在于想象當中,而并不存在于實際生活當中。因此遇到這樣的事情,我們將其當作個案來看待就是了,即誰騎牛我們就批評誰不文明,而無須讓整個國家和民族一起來“陪綁”。
但讓人感到費解的是,幾天來的輿論卻幾乎是一邊倒地批評中國人素質低。國內的輿論自責之嚴厲,讓北美的僑胞也看不下去,認為“國內媒體報道小題大做”。顯然,在外國人面前,尤其是西方人面前自慚形穢,已經成了某些國人的一種集體無意識,“騎銅牛”照片暗合了他們的這種心理,他們也就習慣性地出來討伐了。至于是不是只有中國人才會騎牛這樣的問題,他們當時可能連想也沒有想。
學者王小東曾將這種現象歸結為“逆向的種族主義”。國人為什么會形成這種自慚形穢、以至于習慣性地自我貶低的心理,倒確實值得我們深思。從歷史的大背景看,我認為一個最基本的原因,就在于自近代以來,原本是自成體系的中國,被西方列強用武力強行納入了一個由他們主導的世界體系中去。在這個體系中,一切游戲規則都是由西方制定的,主要的價值觀都是由西方輸出的,分配給中國的角色是規則的接受者。
這樣的一個基本格局,決定了中國人在世界體系中的心態,有點像一個初入大城市的鄉下人,總是惴惴不安,無論遇到什么問題,都懷疑是自己的錯,而不敢去質疑這些規則和價值觀本身,更想不到去參與制定或修改它們。近三十年來,我們選擇了融入世界。雖然這一次不是“被迫納入”而是主動選擇的,但中國作為規則的接受者這樣的角色似乎并沒有發生根本改變,一個最具典型意義的口號就是“與國際接軌”。
所謂“接軌”,當然是要改變自己去適應別人了。在這樣的格局中,部分國人有自卑和媚外心理,也就不難理解了。現在是到了改變這種狀態的時候了。中國有五千多年燦爛的文明史,有100多年英勇的反帝、反封建的斗爭史,還有近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史,如此豐厚的歷史積淀,在全世界都是少有的。我們理應參與國際游戲規則的制定,也理應成為文化和價值觀的輸出者。
在我看來,如果中國不能在這兩個方面取得和西方比肩的地位,則GDP再高,也不能算真正的崛起。我相信,一旦中國和西方之間的關系從單方面的“學生—先生”的關系,轉變成互為學生和先生的關系,則中國人在走出國門時,也就一定會變得更加自信和平和。
類似“騎牛”這樣的事情,就能真的成為一種純粹的個案,而不再會演變成一場被賦予過多含義的風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