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我國古代青銅工藝高度發達,傳下了許多稀世之寶,然而就歷史價值而言,卻沒有一件比得上夏朝的“九鼎”。后人將爭奪政權稱為“問鼎”,建立政權稱為“定鼎”,就是因為三代以來,“九鼎”一直被視為王權象征的緣故。兩千多年前,九鼎隨著當時王權的滅亡而被遺失。近日,城關區黃河北的張老先生給記者展示了一個銹跡斑斑的“銅罐”,這個器物的外部繪制有很多圖案,經過測量:銅罐高約15公分,底部和上口直徑大約為8公分,罐重約1公斤,可裝水1公斤。
張老先生稱,經過15年的到處奔波,查閱了大量的相關資料,并經過多次對比,從中可以得出一個結果來,這個“銅罐”很可能就是遺失兩千多年的銅器“九鼎”。張老先生的這個“發現”,對尋找“九鼎”的下落,也許不無裨益。60年前偶得“銅罐”張老先生回憶,在他童年時,他家同院住著一戶4口之家的鄰居要回老家陜西,為了輕便出行,將家中的全部器具變賣給了他家,其中包括這件很不起眼的“銅罐”。張老先生說,從上個世紀60年代初開始,他開始學起考古來,15年來,通過跑中國圖書館、北京圖書館、甘肅省圖書館、蘭州市圖書館、蘭大圖書館、西北師大圖書館以及各個新華書店等,翻閱大量的歷史文獻資料,并對“銅罐”內外多次清洗,用放大鏡不斷觀察,在“銅罐”的內外壁上發現了諸多符號和栩栩如生的動物圖案。
并通過長時間的觀察發現,此罐款式與商周時期的銅器具款式不同,商周的款式凹凸很明顯,凹很深、凸很粗。而此款式中的花紋很細小,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在解剖圖中可清楚地發現各種動物圖案、太陽系、圍繞太陽系轉動的九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也有彗星、流星、日月食等;還有著名的星座:北斗七星、北極星、天龍座;在罐的內上側有“銀河”、“黃河”和“長江”。他還介紹,將此罐放倒后很像一只“足”,陰陽兩面的上方各有3顆星,下方各有8顆星。于是,他想起了四個字“鑄鼎象物”,這四個字也許就是對此物的解釋,難道這就是四千年前夏禹鑄的“九鼎”?它已經遺失有兩千多年了!
隨后,張老先生查閱收集篩選了大量關于“九鼎”的史料及名詞的文獻。與此罐對比發現其與“九鼎”的特點相吻合。《左傳》宣公三年的記載,夏朝初年,令九州州牧貢銅,鑄造“九鼎”,事先將全國各地山川奇異之物畫成圖形,然后分別刻于鼎身。“九鼎”一出世,就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其實,透過這個神話因素,就不難看出它的政治價值。夏以九州之銅鑄成“九鼎”,再以“九鼎”象征九州,無非是要表明自己乃九州之主,實現了天下統一。
此后,“九鼎”便成了三代傳國之寶。夏亡之后,鼎遷于商,商亡之后,鼎遷于周。周成王正式定鼎于郟縣,表明天命之所歸。據《戰國策·東周策》所載,周顯王時期,秦國興兵臨周,企圖奪取“九鼎”。周求救于齊,迫使秦國退兵。
但強秦豈肯善罷甘休,后來秦昭王終于滅掉了東周。由于史籍記載不一,“九鼎”的下落便成了不解之謎。有待專家進一步研究?《史記》秦昭王五十二年,在周赧王死后,終于“取九鼎入秦”。據此,九鼎當失于秦亡之后。但《封禪書》中又說:“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那么,九鼎早在東周末年便已遺失,與秦無關。后來,《漢書·郊祀志》也是兼收兩說,但又說“周顯王之四十二年…
鼎淪沒于泗水彭城下。”以后秦始皇出巡路過彭城時,派了上千人下泗水打撈,結果如同竹籃打水,未能如愿。這說明九鼎并未入秦,至少沒有全部入秦。對于《史記》中的矛盾,唐人張守節曾經設法彌補,他說:“周赧王十九年,秦昭王取鼎,其一飛入泗水,余八入于秦中。”張老先生稱,他家收藏的“銅罐”很可能就是遺失兩千多年的銅器“九鼎”。對于張老先生的“發現”,記者通過走訪西北師范大學等有關專家、教授沒能得到進一步的解釋及引證。不過,是否是真正遺失的夏禹所鑄“九鼎”,還有待于相關專家進一步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