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美術館公布的一份調查報告結果表明,76%的上海中小學生從來沒有進過美術館,這個結果讓很多人切實感到美術教育缺失狀況的嚴峻性。據悉,該調查涉及上海43所中小學的1.2萬名學生,相當具有代表性。這次大型的問卷調查問題很簡單——“你參觀上海美術館了嗎”?
參與填寫問卷的12735名學生來自上海43所學校,其中19所小學,15所中學,3所幼兒園,4個少年宮的業余美術學校,1所職業技術學校和1所特殊教育學校。調查的結果令人不安:在有效的11785份問卷中,參觀美術館5次以下的有2632人,占22%;參觀5次以上的僅有271人,占2%;而從未去過美術館的竟然有8882人,占總人數的76%。報告中76%的被調查者稱他們從沒去過美術館,但同時有84%的學生稱,他們喜歡上海美術館。
既然喜歡和向往美術館,又為何不去呢?究竟是什么阻礙了中小學生邁進美術館的腳步?學生們距離藝術的美在漸行漸遠嗎?那么,寒假已然來臨,大、中、小學生們又有了一段閑暇,他們是怎樣度過這段時間?什么對他們最有吸引力呢?據了解,北京的學生課外最愛“看電視”,在學生參與的業余生活種類中,學生參與數量由多到少的活動依次為:看電視、看電影或劇目、旅游、看體育比賽。北京的中國美術館在全國是最好的,但美術館方面所作的相關調查數據也不容樂觀,這和長期以來藝術教育的欣賞功能缺失或美術館的宣傳有關。
記者隨機詢問幾位學生。在問及為什么不去美術館時,大多數的回答是“想不起來去”。在很多學生印象里,去美術館成為一種奢侈的享受。有專家認為,雖然現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但是應試教育的問題依然普遍存在,而升學的壓力無疑擠掉了學生所有的課余時間,同時學生們接觸藝術、感受藝術的自覺性也遠遠沒有調動起來。
中央美術學院國畫專業王琦老師說:“很多學生不得不把時間都用于讀書,根本沒有閑情逸致去參觀博物館、美術館。而每周只有一節的美術課更會無情地被語、數、外三門主課剝奪。這樣勢必會讓學生對我們中國的文化、藝術越來越陌生、離得越來越遠。”但另一方面,負責本次大型問卷調查的上海師范大學美術館負責人王小音介紹,在調查中,有很大一部分中小學生反映看不懂展館內的作品。
對此,上海美術館執行館長李磊表示,美術館不僅會推出具有針對性的服務,還會展示更多通俗、易懂、吸引學生興趣的作品。然而,上海美術館的積極措施或許只是治標不治本,“美育”并不在于美術館或者是學校,它更是觸及到社區、家庭,乃至社會的每個角落。王琦老師認為,孩子更加需要接觸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以便讓孩子能夠開闊視野,能夠陶冶情操,而走進美術館則是青少年藝術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昂⒆拥奶煺婧拓S富的想像力使他們對于藝術有著天然的理解。
”王琦老師說,“為了孩子,當優秀的藝術展覽來到北京時,家長們應該把這看做是孩子們的節日,因為無論來自世界上多遠的國家,多么著名的畫作,都會真實地呈現在他們眼前,他們不僅可以大飽眼福,還會聽到許多關于畫家的故事。
比如當意大利文藝復興畫展來了,就應該用這機會讓孩子了解達·芬奇,知道了維納斯在波提切利的畫里是如何從貝殼里誕生的;墨西哥畫展來了,孩子們就可以了解壁畫藝術的偉大,色彩也能表達憤怒的情感;印象派畫展來了,應該讓孩子們領悟色彩與光線的關系,不用多說,走進美術館對孩子意味著什么。也許有了很好的美術專業背景,我們能更透徹地欣賞,但是最常規的欣賞能力是每一個受教育者都應該具備的,尤其是孩子們,更應該讓他們與藝術親近。
”此外,他認為還有一個意義是讓孩子帶動家庭一起走進美術的展覽場所,這是對大眾進行藝術教育的觀念普及審美滋養,家長和孩子應該共同去參觀美術館。本來一件藝術作品就是沒有什么標準答案的,家長和孩子可以盡可能地展開想像的翅膀,跟著自己的感覺在他人的創造中漫游?!巴ㄟ^體驗讓兒童感受藝術創造的樂趣;
通過感受讓孩子了解創作的多種形式;通過理解讓孩子熱愛藝術和文化;通過創造讓孩子擁有美好與崇高”。王琦老師談到他在歐美學習和參觀的時候說,不管什么時候去,那兒的美術館里總是參觀者眾,熙來攘往,這和國內美術館的冷清形成鮮明的對比,他認為,缺失了美育熏陶也是一種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