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奧運期間,藝術大師畢加索的陶瓷作品首次來到北京進行展覽。綜觀中外繪畫大家,除了在紙上作畫,也非常擅長在陶瓷上創作,而且由于制作工藝等因素,這些繪瓷作品更具投資價值。畢加索繪瓷作品受寵此次到京展覽的畢加索陶瓷作品,匯集從1947年到1969年期間的制作。盡管大家對畢加索的油畫、素描甚至雕塑作品都不陌生,但他的繪瓷作品還是鮮為人知的。相比繪畫作品,繪瓷作品不僅再現了這位大師粗獷剛勁、富于變化又充滿童稚的藝術風格,而且從這些作品中可以發現,畢加索的藝術創作靈感還來自于民間陶藝。
畢加索以試驗探索的精神,刻意發掘陶瓷創作的一切可能,自由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大膽地超越所有傳統藝術間的分界限制,將美術、雕塑及裝飾藝術互補結合。他用泥釉、氧化物、色粉和粉筆畫裝飾,然后燒制,有時需要好幾次不同溫度的烤焙,這樣每次還可以添加或疊加部件。
裝飾畫的主題是典型的畢加索風格:斗牛,面孔,神話,靜物…除了用車床加工罐子,他對切割以及在坯泥上直接造型產生興趣,通過杯子、雙耳杯、細頸小底瓶和瓦罐,為二十世紀后半葉的藝術世界打開了一扇交流之窗。獨一無二的原作陶瓷藝術品與繪畫作品一樣,由巴黎的藝術品經紀商康維勒賣出。馬杜拉作坊只有復制原作或真跡及銷售的權利,現有約幾千件復制品,大部分都經畢加索本人檢驗并為其編號。這就是所謂的真跡作品,都是由畢加索親自制作的,與紙上的刻印畫具有同等的真實性,不同的是陶藝品是立體的,可以在厚度上做文章,使繪畫變得富有立體感,使紙上的切割更具棱角或更圓潤。
同時,畢加索用半圓鑿、小尖刀、刻刀、鑿子、滾花小輪、滾輪,還有木頭、卷紙、網狀鐵絲、布頭等工具雕刻出石膏模型,待石膏模型干了以后,便在其表面附上一層濕度經嚴格調控的、膏狀的特殊陶土,再小心翼翼地揉按,以使石膏模被完全印到陶土模子上。
這時出現了和紙張印刷相似的底片效應,深刻的溝痕變成凸起的部分。要盡可能忠實原作,這種極特殊的取樣技巧不僅是必要的,而且使畢加索獲得直接在陶土上操作時得不到的出乎意料的效果。因此同一個圖案花樣卻能生出數個再生版本,給畢加索提供了系列創作的巨大樂趣,他可以隨意改變色彩和釉彩,多變的泥釉、金屬氧化物、高溫釉或銅綠的運用,使得色彩的明暗成為同一圖案作品的變形中無比重要的因素。
在2005年倫敦蘇富比舉行的專場拍賣會上,畢加索親手繪制的瓷器價格在20000英鎊左右,有限復制品的價格則在幾千英鎊。拍賣趨勢值得關注提起關良、唐云,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他們的繪畫作品。但是在2008年朵云軒春拍上,拍出高價的并不是他們的繪畫作品,而且繪瓷作品。或許在有的投資者眼中,這些瓷板似乎是書畫名家“不務正業”,但是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些繪瓷作品更有價值。在朵云軒的春拍中,關良彩粉彩戲劇人物瓷板畫,尺寸為37.5×25厘米,鈐紅彩印:“良公之印”、“上海美術館鑒定”。
瓷板上粉彩繪戲劇人物,設色淡雅,線條簡潔流暢。所繪人物生動傳神。估價15000~25000元,成交價則達到了90720元。唐云繪粉彩三多圖瓷板畫,尺寸為37.5×25厘米,粉彩繪三多圖,色彩艷麗,寓意吉祥。款為:“長壽唐云畫”,估價15000~25000元,成交價則達到了61600元。歷史上,景德鎮陶瓷與中國繪畫關系緊密,相互影響,明清以來尤其明顯。南宋以后中國文化中心南移到江浙一帶,日漸凸顯的文人畫藝術,影響了毗鄰江南的景德鎮,一批擅長文人畫的匠人被景德鎮官窯、民窯所重用,景德鎮因此成為彩繪瓷器的中心。
繪瓷作品自古以來深受收藏者的喜愛:康熙瓷板畫的創作素材基本上都是以宋元明的畫為藍本,多為列國人物故事、花卉鳥獸等;乾隆朝的瓷板畫除了摹古之外,有了更大的創新;清末畫家王廷佐、程門等人創造的淺絳彩繪瓷工藝,將瓷板及瓷繪藝術推向又一個高度,大大提高了“珠山瓷畫”和后來的“珠山八友”的知名度。值得注意的是,從近年來拍賣市場的情況來看,現在名家的繪瓷作品正越來越為市場所關注。
2004年北京榮寶春拍中,集中推出了一批當代名家陶瓷,有袁運生、陳佩秋、龍瑞、張桂銘、方駿、王鏞等名家的陶瓷作品,共22件。結果除了一件流標外,全部拍出,最高的價格超過了10萬元,絕大多成交價在1~4萬元之間。海派名家陳佩秋的《青綠山水瓷板》成交價為12.1萬元,老畫家袁遠生的《青花山水鈴尊》成交價為5.5萬元。
與這些畫家的作品相比,這個價格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但是從藝術欣賞角度來說,是“小中見大”。從投資角度來說,則是大有“錢途”,它的稀缺性決定了其巨大的投資價值。申城名家優勢明顯名家的畫作在燒制之后,觀賞時色彩更加鮮艷、明凈、淡雅,富有傳統中國水墨畫效果,并且畫面永不褪色。
當代名家陶瓷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特別是隨著藝術市場的不斷發展成熟,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藏家青睞當代名家的繪瓷作品,并推動當代名家陶瓷價格的不斷上揚。上海現代瓷畫在上世紀80年代有過一次小高潮,此時,景德鎮有識之士認識到文人繪畫對繪瓷的影響,即引入更多的文化內涵,使得瓷繪更上一個層次。
因此以各種釉彩和實用器形的白坯,往來滬上與老畫家交流并留下一大批珍貴的瓷畫作品,其時有朱屺瞻、謝稚柳、林風眠、關良、唐云、陸儼少等等一大批名家,用釉彩在各類瓷器中留下了具有強烈個人風格的瓷畫作品,此中大都為瓷盤,從今天看來這是一批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它們閃耀著與藝術家們在紙本、絹本上完全不同的藝術風貌;
且又經過高溫、窯變后,夾雜著藝術家秉性的瓷畫,令今天的人們看來仍嘆為觀止。在申城拍賣市場上,也曾舉行過多場名家繪瓷拍賣會。在2007年,就有一批瓷畫作品在申城拍賣,作者都是現今滬上最具實力的一批名家,以其各類具有他們強烈個人畫風的作品,表現在瓷盤、瓶上。
此中有蕭海春、樂震文、馬小娟、楊正新、陳家泠、戴明德、劉銅成等等。尤其引起收藏家關注的是,這批作品同樣也是他們強烈個人風格在瓷器上的展現。他們借助瓷盤、瓶等媒介物用釉彩和高溫再一次將藝術升溫至一個新的高度,既有他們的個人風格和獨特的筆性墨趣,又有瓷器、釉彩特有的色彩和構圖。比一般景德鎮藝術瓷,更適合現代家居擺放,有各位畫家的國畫、油畫作品價格作比較,這些繪瓷作品顯得后勁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