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1月10日,中國工藝美術史上標志性的日子——“中國工藝美術大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這是中國手工藝品首次在我國美術最高殿堂展出,也被認為是中國的手工藝品向藝術品轉型的分水嶺。就這一事件,記者走訪了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秘書長王山。王山:瀕臨枯竭!我國工藝美術行業所需原材料主要是珍稀石材、珍稀木材兩大類。珍稀石材類中的玉石主要分布在新疆和田、青海格爾木、河南南陽、廣東信宜、陜西藍田、遼寧岫巖、甘肅酒泉等地;
彩石主要分布在浙江青田和昌化、福建福州、內蒙古赤峰、湖北恩施、湖南瀏陽等地;比較珍稀的硯石主要分布在廣東肇慶、甘肅卓尼等地。珍稀木材類主要分布在云南、福建、四川等地。根據我們協會日前剛剛公布的《全國工藝美術行業普查報告》可知,目前我國大多數工藝美術原材料資源瀕臨枯竭狀態。
中國“四大名石”之一的內蒙古巴林石已枯竭,原產地工藝美術企業甚至需要到外地高價回購原材料;福建壽山石、浙江青田石、新疆和田玉、廣東端硯石、河南獨山玉儲量稀少。珍稀木材中的海南紫檀、雞翅木、黃花梨樹種已經罕見;湖北和四川的陰沉木、重慶的生漆存量稀少。在珍稀原材料資源開發利用方面,無序狀態沒有得到根本的扭轉。
一些珍稀原材料資源缺乏有效保護,因而日趨匱乏甚至斷檔。記者:原材料短缺對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有哪些影響?我們該如何看待保護環境和加工所需原材料之間的矛盾?王山:一方面,原材料短缺使一些傳統工藝失去了原有特色。另一方面,原材料短缺使一些傳統手工藝瀕臨失傳。無可否認,對自然的保護與人類利用資源之間存在著矛盾。我們堅決支持對自然的保護,希望人與動物和諧相處。
但同時也要看到,眾多有價值的人類手工藝文明如果不能傳承下去,將是人類手工藝文明的悲劇。我認為,可以通過合法途徑想盡辦法爭取少量原料,但要做到不進行產業化生產及買賣、不濫用原材料并加以嚴格的監管,把目標定在傳承文化、存留技藝、培養人才、創作時代的藝術品上。記者:與牙雕類似,巴林石雕、壽山石雕、和田玉雕等依托珍稀原材料的傳統工藝同樣面臨困境。
有人甚至說,這些手工藝是沒有明天的行業。如果有一天原材料沒有了,怎么辦?王山:的確有人說,原料緊缺是無法根本解決的問題,保得了一時,保不了一世。這種說法沒有錯。我們既然看到了原材料短缺,就更應該多做一些事。比如說,積極推動稀有原材料所在地政府和有關部門制定相關政策法規,進行限量、限域、限時開采,科學、有序、合理地把這些有限的珍稀資源保護起來,利用起來。人為拉長這些有限資源的生命線,從而延續以這些資源為原料的傳統手工藝的生命線。既然資源有限,那就更要最大限度用好這些資源,把這些有限的資源真正制作成具有國家收藏級、高藝術欣賞價值的藝術精品,也就是實現從工藝品到藝術品的轉變。
要出藝術精品,培養一批具備相關藝術資質和水平的人才十分關鍵。我認為,以大師帶徒弟來制作的方式是解決方法之一,這也需要行業和國家的大力關注和扶持。也許我們的一些傳統技藝的確“沒有明天”,但是我們應該用科學手段延續它們,能延續一天是一天,能延續一年是一年,能延續百年是百年。我們希望下一代還能看到這些活生生的古老技藝,并親手傳承它們,而不是只能去博物館觀看一件件冰冷的手工藝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