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部分作品捐贈給新加坡美術館而遭國人非議的中國畫壇泰斗吳冠中,昨天在滬闡明其贈畫觀點:“我希望我的作品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哪個國家的人民都有共同的地方,送給新加坡、上海,都是一樣的,都是促進世界人民的了解和互相溝通。”這位學貫中西、數十年來探索著如何將中西繪畫藝術結合起來的藝術大師也說:“上海是國際交流的地方,新加坡也是,新加坡處中西之間,管理很好,我的重點是如何能把畫留下來讓人看得到、不爛掉。”去年9月,吳冠中把113幅市值高達6600萬新元的畫作捐贈給新加坡美術館后,引發了一場爭論,反對和支持他這么做的中國人各執一詞。
反對者認為他“胳膊往外拐”、不愛國,其實可以選擇把作品送給中國國內的美術館,也可以把畫賣了,然后把錢送到災區。還有人說新加坡只會開辟一個以吳冠中名字命名的展廳,而不是單造一個專館,吳冠中是吃了虧等等。支持者則覺得,吳冠中畫作既是中國文化的結晶,捐到境外而且常年展出,可以產生較大的影響。
另有人說:“吳冠中又不僅僅只是向新加坡公共博物館一個機構捐贈了,之前也向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等捐贈了數量不同的作品,這又作何解釋?難道吳先生先前是愛國的,現在又不愛國了?”事實上,除新加坡、中國和上海美術館外,吳冠中還曾把作品先后捐給香港美術館和江蘇省美術館等等。去年年底,他才把15件素描捐贈給上海美術館,使這家美術館共擁有87件他的作品。昨天感冒初愈、九十高齡的吳冠中一出院就從北京趕到上海出席新聞發布會,以介紹今天在當地開幕并展出至2月20的捐贈作品展。
該作品展以其自傳《我負丹青》為名,匯集了160幅吳冠中捐贈給新加坡美術館、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香港美術館和江蘇省美術館的作品,當中的49幅是他給新加坡的捐贈品。新加坡美術館館長郭建超專程抵滬出席展覽會,他認為這項展出有深長的意義,五館合作體現吳冠中開闊的胸襟,也是一個重要的起步。吳冠中把作品喻為自己的女兒,把捐贈行為視為為女兒找“婆家”。他笑說,自己的女兒“嫁得差不多了,還有幾個丑的不能嫁”。至于是否還會繼續創作,他笑說:“這要有靈感,就好像不懷孕就不能有孩子。
”他在發布會上重申,曾多次告訴家人,他的畫不是個人遺產,家人可以留幾幅做紀念,但大部分是要送給公共機構,讓歷史來檢驗的。難能可貴的是,吳冠中的家人也非常支持其義舉。以這次的上海展出為例,他于新加坡定居的長子吳可雨數次親自把父親的作品帶到上海。吳可雨說:“我父親一生為藝術而創作,他的創作是為人民,他創作的一些作品,他認為是屬于人民的。他希望他的作品為廣大的人民群眾所欣賞,正因為這一點,他覺得作品要放在公立博物館里,也就是屬于國家的,人民能夠實實在在欣賞,盡管他的畫價很高。